2025年7月10日,碳酸锂市场呈现"现货涨、期货跌"的分化格局:长江综合电池级碳酸锂(99.5%)均价报收63350元/吨,工业级碳酸锂(99.2%)均价62050元/吨,均较前一交易日上涨300元/吨;但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冲高回落,最终收跌0.43%至64180元/吨。这一矛盾走势背后,折射出政策利好与基本面压力的激烈博弈。
一、价格波动核心驱动因素解析
1. 政策托底:反内卷政策推动供需边际改善
产能调控加码:工信部发布《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5版)》,明确要求新建项目能量密度≥400Wh/kg,倒逼落后产能退出。7月以来,江西、四川等地12家中小锂盐厂因环保不达标被限产,涉及年产能约8万吨LCE(碳酸锂当量)。
需求刺激政策:财政部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至2027年,7月前10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21%,比亚迪汉L、小米SU8等新车型密集上市,推动动力电池企业补库需求。
2. 期货博弈:期限结构支撑与空头压力并存
多头移仓动力:碳酸锂期货2507合约临近交割,当前持仓量仍超5万手,远高于历史同期水平。由于近月合约价格低于现货,多头通过移仓至2508合约(持仓量增加12%)对冲风险,推动远月合约价格相对坚挺。
空头压制因素:广期所数据显示,7月10日碳酸锂期货前20名会员净空单增加8%,反映市场对中长期供应过剩的担忧。若7月国内碳酸锂产量突破6万吨(创历史新高),期货价格可能承压。
3. 基本面矛盾:库存高企压制反弹空间
社会库存创新高:数据显示,国内碳酸锂库存已达12.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7%。其中,下游正极材料厂库存天数从15天升至22天,显示需求端采购意愿谨慎。
进口冲击持续:6月中国从智利、阿根廷进口碳酸锂4.2万吨,同比增长65%,叠加澳大利亚锂矿新增产能释放,全球锂资源供应过剩量预计达15万吨LCE。
二、龙头企业动态:技术升级与战略调整并行
1. 宁德时代:钠电池商业化加速,锂需求结构生变
宣布2025年Q3将实现钠离子电池量产装车,单辆A00级电动车钠电池用量较锂电池低30kg,若推广至10万辆车型,年可减少碳酸锂需求超1万吨。
与永兴材料签订5年长协,锁定江西宜春云母提锂产能,但要求对方配套建设电池回收产线,形成"开采-生产-回收"闭环。
2. 天齐锂业:资源端控本与产能优化
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矿通过"选矿-冶炼"一体化改造,吨锂成本降至3.8万元,较行业平均低22%。
暂停四川雅江措拉锂矿扩产计划,将年产能目标从5万吨LCE下调至3万吨,转而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能利用率。
3. 赣锋锂业:布局固态电池,对冲锂价下跌风险
投资15亿元建设固态电池研发中心,目标2026年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单GWh电池用锂量较液态电池减少40%。
与LG新能源签订5年供货协议,但条款中增加"锂价联动机制",若碳酸锂价格跌破6万元/吨,供货价将自动下调。
三、后市展望:政策与市场的长期博弈
1. 短期市场:震荡整理为主,关注三大变量
政策执行力度:若7月底前更多中小锂盐厂因环保问题停产,可能推动现货价格突破6.5万元/吨;反之,若产能调控不及预期,价格可能回落至6万元/吨附近。
新能源汽车销量:7月作为传统销售淡季,若周均零售量无法维持4万辆以上,动力电池企业可能减少采购,加剧库存压力。
期货交割风险:7月15日碳酸锂2507合约将进入交割月,若持仓量仍超2万手,可能引发逼仓行情,但广期所已提高保证金比例至20%,抑制过度投机。
2. 长期趋势:技术替代与资源过剩的双重挑战
技术替代风险:钠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商业化,可能压缩锂电池需求空间。若2026年钠电池成本降至0.3元/Wh(较锂电池低30%),碳酸锂需求增速将从2025年的12%降至5%。
资源过剩周期:全球锂资源项目进入集中投产期,2025-2027年新增产能超100万吨LCE,远超同期需求增长(约60万吨),碳酸锂价格中枢可能下移至5-6万元/吨区间。
3. 投资策略:关注政策受益股与技术突破企业
政策受益股:具备环保达标能力、纳入工信部白名单的企业(如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可能享受产能调控带来的市场份额提升。
技术突破企业:在钠电池、固态电池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企业(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可对冲锂价下跌风险。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