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光伏行业在“反内卷”政策驱动下迎来关键转折点。硅料价格单周暴涨31%,N型多晶硅料现货价突破39元/千克,通威股份等头部企业5天收获两个涨停板。这场价格异动背后,是行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后的自救与政策干预的双重博弈。
一、价格暴涨:反内卷政策下的短期反弹
7月3日,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行业协会负责人座谈,明确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随后,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头部企业宣布阶段性减产控产,硅料供应量大幅缩减。与此同时,下游硅片企业因春季项目开工潮需求激增,推动硅料价格快速上涨。据硅业分会数据,单晶复投料价格两周内涨幅达31.02%,创近一年新高。
短期驱动因素:
政策强监管: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反内卷”纳入法律规制,禁止企业低于成本价销售。
行业自律:33家头部光伏企业签署《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不低于成本价销售,并主动减产稳价。
库存去化:2024年末硅料库存高达39.18万吨,2025年一季度减产后库存边际去化,贸易商囤货加剧供应紧张。
二、深层矛盾:产能过剩与需求增速放缓
尽管价格短期反弹,但光伏行业仍面临结构性矛盾:
产能严重过剩:截至2024年末,中国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四大主产业链产能均超1100GW,而2025年全球需求量仅600GW。
需求增速放缓: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预计达560-596GW,同比增长6%-14%,远低于2023年的40%增速。传统市场(中欧美)受电网消纳瓶颈制约,新兴市场(中东非、东南亚)虽增速超40%,但体量有限。
企业大面积亏损:2024年光伏A股上市公司亏损总额超600亿元,硅料价格长期低于现金成本,全行业陷入“越卖越亏”恶性循环。
三、未来走势: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博弈
1. 价格企稳与分化
硅料:随着反内卷政策深化,价格有望维持微涨或平稳运行,但长期需看终端需求接受度。
硅片与组件:受硅料成本传导,价格或小幅上调,但下游电站对高价接受度有限,涨幅受限。
高效产品溢价:TOPCon、HJT等高效电池组件因发电增益,价格溢价空间扩大,成为企业利润核心。
2. 产能出清与行业整合
尾部企业淘汰:预计30%的中小厂商被兼并或退出市场,CR5组件厂商份额将提升至76%。
并购重组加速:地方国资委接管一道新能等案例增多,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全球化布局巩固优势。
3. 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
技术路线升级:TOPCon 2.0量产效率达26%,BC电池因分布式场景溢价显著,P型产能加速退出。
海外产能扩张:隆基、晶科等企业在东南亚、中东建设生产基地,规避贸易壁垒并享受低关税优势。
4. 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
国内政策支持:农村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模式推动,中央财政补贴向高效产品倾斜。
新兴市场需求:中东非、拉美等地区能源转型迫切,私人PPA项目活跃,成为重要增长极。
四、挑战与机遇:光伏产业的破局之路
挑战:国际贸易壁垒(如美国对东南亚加征关税)、电网消纳瓶颈、技术迭代压力。
机遇:全球能源转型目标不变,钙钛矿叠层电池等前沿技术突破,辅材环节(如光伏玻璃、胶膜)分化机遇。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