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商务部就《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调整作出说明,此次修订呈现“删旧增新、精准调控”特征,核心围绕两大方向:
一、技术条目调整:传统技术开放与新兴技术收紧并行
1、删除3项技术条目
禁止类:移除“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如古建营造法式、传统木结构建造技术),反映中国在传统文化技术领域已具备充分自信与普及基础。
限制类:取消“建筑环境控制技术”(如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传统冶金工艺”(如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体现对非核心、非前沿技术的开放态度。
2、新增1项限制类技术
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首次将“磷酸铁锂(LFP)”、“磷酸锰铁锂(LMFP)”、“磷酸盐正极原材料”制备技术纳入限制出口范畴,明确5项控制要点(如高温固相法工艺参数、掺杂改性技术、低成本规模化生产技术等)。
3、修改1项限制类技术
有色金属冶金技术:在原有框架下新增5条锂资源相关控制要点:
✱锂辉石提锂生产碳酸锂/氢氧化锂技术
✱金属锂(合金)及锂材制备技术(如真空蒸馏提纯工艺)
✱卤水提锂技术(含盐湖提锂吸附剂配方、膜分离工艺)
✱含锂净化液制备技术(如锂云母酸浸-萃取提锂技术)
✱修改“提取金属镓技术”控制要点(强化高纯镓制备工艺保密)。
二、政策意图:护航“双循环”与“碳中和”战略
保障新能源产业链安全
电池正极材料与锂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的核心环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LFP电池生产国(2025年市占率超80%),通过技术出口管制可避免关键工艺外流,维护产业主导权。
应对全球锂资源争夺
2025年全球锂需求预计达150万吨LCE(碳酸锂当量),中国虽控制全球60%锂加工产能,但原矿依赖进口(2025年进口依存度仍达55%)。此次将锂辉石提锂、卤水提锂等技术纳入限制,旨在推动国内盐湖、锂云母资源高效开发,减少对澳洲、南美锂矿的依赖。
强化稀有金属技术壁垒
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材料,中国提取技术全球领先(2025年全球98%的镓产自中国)。修改镓提取技术控制要点,可防范技术扩散导致的战略资源流失。
三、行业影响:国际合作与竞争格局生变
日韩电池企业或受冲击
松下、LG新能源等企业长期依赖中国LFP正极材料技术授权。技术出口限制后,其本土化生产难度加大,可能加速在东南亚布局锂资源供应链。
全球锂资源开发成本上升
中国企业掌握的“吸附法盐湖提锂”、“锂云母复合酸浸”等技术效率领先全球。技术管制将迫使海外企业采用成本更高的传统工艺(如沉淀法),推高全球锂供应成本。
倒逼国内技术升级
政策压力下,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企业已加大固态电池用硫化物电解液、锂金属负极等前沿技术研发投入,目标2026年实现技术突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