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内,一台北极燕鸥造型的机器人自主完成地铁搭乘、货物配送全流程,标志着全球首个“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场景正式落地。这场由深铁集团与万科联合推动的技术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全链条创新能力,更揭示了大湾区“场景驱动型创新”的独特范式。
一】、技术突破:从单机智能到系统协同的跨越
该机器人集成三大核心技术模块:
1)、AI调度系统:万纬物流自主研发的“超级大脑”,可实时处理300余座地铁站、近千家门店的订单数据,动态优化配送路径。测试显示,其算法可将配送时效缩短至12分钟内,较传统人力模式效率提升40%。
2)、多模态感知系统:搭载全景激光雷达与32线机械雷达,实现±2cm级定位精度。在湾厦站实测中,机器人成功避让早高峰人流137次,未发生碰撞事故。
3)、特种运动控制:针对地铁环境开发的“灵巧底盘”,能完成乘梯、跨站台、列车停靠同步等复杂动作。其关节电机采用国产空心杯电机,扭矩密度达4.8Nm/kg,较进口产品提升22%。
这种技术集成并非简单堆砌,而是构建了“云端调度-边缘计算-终端执行”的闭环体系。例如,当机器人识别到列车晚点时,系统会自动调整后续5个站点的配送时序,并通过5G回传数据优化全局策略。
二】、场景革命:破解“最后一公里”配送困局
深圳地铁日均客流量超800万人次,但站内商业配送长期面临三大痛点:
1)、时空错配:地面配送需避开早晚高峰,导致生鲜类商品损耗率高达15%;
2)、成本刚性:传统三轮车配送单次成本约35元,占商品售价的12%;
3)、安全风险:2024年深圳地铁因装卸货引发的剐蹭事故达27起。
机器人配送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
•时效性:利用平峰时段(10:00-16:00)完成配送,商品新鲜度提升60%;
•经济性:单次配送成本降至8元,降幅77%;
•安全性:机械臂抓取误差控制在±1mm,杜绝人工搬运失误。
7-Eleven湾厦店店长李艳艳表示:“机器人配送使我们的补货频次从每日2次提升至4次,缺货率从8%降至2%以下。”
三】、产业生态:从“制造优势”到“场景赋能”的跃迁
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已形成独特优势:
•规模领跑:2024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20%,服务机器人产能占全球58.6%,培育出优必选、越疆等26家上市公司;
•场景丰富:机器人已渗透至地铁安检(帕西尼TORA-ONE)、电力巡检(南方电网“巡检宝”)、医疗手术(精锋医疗多孔腔镜机器人)等300余个细分场景;
•政策护航:2025年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轨道交通列为首批开放场景,提供最高5000万元研发补贴。
此次地铁配送试验,本质是产业生态协同的产物:
•技术端:万科旗下万纬物流贡献智能调度算法,深铁提供轨道环境数据;
•制造端:优必选的关节电机、大疆的视觉模组构成核心部件;
•应用端:7-Eleven、全家等连锁品牌开放数据接口,形成商业闭环。
四】、展望未来:从“深圳试验”到“全球标准”
根据测试数据推算,41台机器人即可覆盖深圳地铁全部7-Eleven门店的旺季配送需求。若推广至全国400余条地铁线路,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38万吨,创造经济效益超200亿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
•标准输出:深圳正牵头制定《轨道交通机器人配送技术规范》,涉及通信协议、安全标准等12个维度;
•技术外溢:机器人导航算法已应用于港口AGV(自动导引车),比亚迪电子厂内物料周转效率提升35%;
•模式复制:广州地铁18号线、杭州地铁4号线已启动类似项目,采用深圳提供的核心解决方案。
五】、挑战与启示
尽管前景广阔,仍需突破三重瓶颈:
1)、成本约束:当前单台机器人造价约45万元,需通过规模化将成本压降至20万元以下;
2)、系统容错:极端情况下(如断网、停电)的应急处理机制有待完善;
3)、法规滞后: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机器人轨道交通作业的权责界定。
深圳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必须与场景深度耦合。当“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地铁货架上的商品”,当“政策文件”进化为“可执行的行业标准”,中国智造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本文数据来源网络,文中内容仅供参阅)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