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与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近日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比亚迪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这一合作标志着比亚迪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布局迈入新阶段,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具身智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全球制造业革新注入新动能。
强强联合:产业经验与学术优势的深度碰撞
此次合作中,比亚迪将投入数千万港元支持实验室运营,联合港科大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领域的顶尖科研能力,聚焦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实验室将重点探索数据驱动的智能研究,开发高效数据采集方案及操作与导航大模型训练技术,推动机器人在家庭、工厂等场景的自主任务执行能力。双方还计划在自动驾驶领域深化合作,提升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早期我们凭借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快速扩大规模,如今需将中国制造业推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与港科大的合作,是比亚迪在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布局。”
技术突破:具身智能的三大攻坚方向
联合实验室将围绕三大核心领域展开技术攻关:
1、动态环境建模:通过神经辐射场(NeRF)技术实现高保真环境映射,结合5G+边缘计算设备,构建实时更新的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定位精度达0.1毫米级;
2、多模态决策系统:研发工业级大模型,采用“基础模型+领域微调”架构,在异常工件分拣等任务中实现98.7%的准确率;
3、仿生机械设计:开发液态金属复合材料制成的仿生手指,提升精密组装场景的触觉反馈能力,手机中框贴合良品率从92%提升至99.3%。
比亚迪在深圳坪山的智能工厂已部署超2000台协作机器人,但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不足5%。实验室计划通过技术突破,3年内将这一比例提升至60%。
战略纵深:从产业实践到全球输出
比亚迪的机器人布局并非一时之举。自2023年起,其通过战略投资上海智元新创、帕西尼感知科技等企业,持续加码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整合产业链资源:
•人才培育:实验室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港科大博士生需在比亚迪产线完成12个月实践,首批8个课题中已有3项进入中试阶段;
•标准制定:联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制定《工业机器人具身智能能力等级评估规范》,填补国内空白;
•全球布局:实验室成果将通过比亚迪的60国400余个工业基地输出,推动“中国智造”范式国际化。
行业影响:重塑智能制造生态
此次合作不仅推动比亚迪自身技术升级,更将引发产业链协同效应:
1)、车企转型标杆:为传统汽车制造注入机器人柔性生产能力,预计缩短23%的产线调试周期;
2)、技术外溢效应:实验室开发的跨模态学习框架,已实现不同品牌机器人技能迁移,打破工业机器人生态壁垒;
3)、人才虹吸效应:2024年比亚迪从港科大招聘超百名毕业生,其中硕士占比80%,博士20%,形成“学术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
未来图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
实验室中期规划明确三大目标:
1、2026年前建成全球首个全要素具身智能测试场;
2、完成100种典型工业场景的智能体部署;
3、培育20家上下游创新企业。
比亚迪与港科大的合作,既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典范,也是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关键一步。当技术突破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的星辰大海正渐行渐近。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