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期货主力合约连续8日收阳,7月11日盘中保持偏强运行态势,截止14:00最新报价每吨41,395元/吨,创近三个月新高,单日成交量达64.73万手。广期所于7月10日晚间紧急发布“提保扩板”政策,将投机交易保证金上调至11%,涨跌停板扩至9%,试图为狂热市场降温。这场由政策预期与产业自救共同驱动的行情,正将多晶硅推向周期性转折点。
政策预期:反内卷调控下的成本重构
“反内卷”政策对光伏产业链的冲击远超预期。7月初,行业协会提出“不得低于完全成本销售”的监管要求,倒逼企业重新核算成本结构。行业龙头将折旧成本核算周期从10年延长至15年,单吨完全成本从3.5万元推升至4.2万元,直接触发价格中枢上移。7月10日,N型复投料报价单日跳涨6,000元/吨至46,000元/吨,颗粒硅报价同步突破43,000元/吨,较6月低点涨幅达45%。
这种成本重构正在改写产业规则:西南地区丰水期电价优势被政策成本抵消,四川、云南复产产能仅恢复至设计产能的60%;新疆部分企业因无法满足新成本核算标准,被迫延长检修周期。硅业分会数据显示,7月国内有效产能利用率降至39.3%,较6月下降5.2个百分点,供需缺口扩大至1.2万吨/周。
市场博弈:期货现货的螺旋式共振
期货市场的狂热与现货的结构性矛盾形成鲜明对比。尽管期货主力合约升水现货超5,000元/吨,但下游硅片企业仅接受部分高价订单,主流成交价仍维持在40,000-42,000元/吨区间。这种“期货定价、现货跟随”的模式,催生了独特的套利空间——贸易商通过跨期套利(买现货抛期货)获取300元/吨以上的无风险收益,推动现货库存向期货仓单转移。
广期所交割规则成为关键变量。当前注册仓单仅1.2万吨,占单月产量的8%,且品牌交割制度下,新疆地区交割品需贴水500元/吨。这导致多头资金集中炒作华东地区仓单,华东现货升水扩大至800元/吨。但需警惕的是,若8月交割月临近时仓单注册量未达预期,可能引发多头踩踏。
产业裂变:从价格战到技术战
政策调控倒逼产业升级加速。头部企业已启动“薄片化+大尺寸”技术路线,将硅片厚度从150μm减薄至130μm,单瓦硅耗降低15%。隆基绿能最新发布的HPBC Pro组件,单位产能多晶硅消耗量较传统工艺下降22%,推动产业链利润分配向技术领先企业倾斜。
这种变革正在重塑竞争格局:通威股份凭借TOPCon电池技术优势,锁定80%的N型硅料长单;而高成本的传统直拉法企业,市场份额从年初的45%萎缩至28%。技术迭代带来的成本优势,可能使行业在45,000元/吨价位实现供需再平衡。
风险预警:政策预期差与库存陷阱
当前行情隐含两大风险:一是政策执行力度存疑,市场传闻的“收储”方案尚未落地,若8月无实质动作,多头情绪可能快速退潮;二是隐性库存压力,尽管显性库存降至27万吨,但下游组件厂通过“以销定采”模式,将原料库存周期压缩至15天,一旦价格回调,可能引发抛售潮。
技术面显示超买信号:日线MACD指标出现顶背离,RSI(14)达78进入超买区,短期存在回调至40,000元/吨的技术需求。但中长期来看,若全球光伏装机维持30%增速,2025年多晶硅均价中枢有望上移至45,000元/吨,较2024年上涨60%。
未来观察点:
7月15日: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关税复审结果,或影响多晶硅出口路径;
7月20日:国内硅料企业复产进度及成本核算细则修订;
8月1日:广期所交割品牌扩容情况,决定仓单注册节奏。
多晶硅期货正经历从“政策市”向“技术市”的转型,投资者需警惕短期波动加剧,同时把握产业升级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当市场共识从“涨价去库存”转向“技术定生死”,行业的价值锚点或将迎来根本性重构。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