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钨粉现货均价报617,50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下跌5,000元/吨,报价区间收窄至615,000-620,000元/吨,反映出市场在连续波动后进入阶段性调整。纵观9月,钨价先后经历“暴涨—横盘—急跌”的剧烈震荡,全月价格中枢较8月仍维持高位,但供需再平衡压力已逐步显现。
钨价飙升正倒逼下游企业寻找替代材料,一场围绕“工业牙齿”的资源保卫战与技术突围已在全球制造业悄然上演。
01 价格飙升与供应收紧
2025年钨市场经历了一场价格风暴。截至9月,65%黑钨精矿价格已超过27万元/吨高位,仲钨酸铵(APT)报价超过40万元/吨,同比几乎翻倍。
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受供需基本面推动。2025年首批钨精矿开采总量指标降至5.8万吨,同比缩减6.45%。
同时光伏钨丝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硅片薄片化趋势推动切割线径细化,使光伏钨丝渗透率从20%跃升至60%。
供应端同时面临环保政策约束。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江西、湖南等钨矿主产区,对非法开采、尾矿处理不达标等问题展开专项整治。江西某大型钨矿因环保设施升级停产整改,预计影响月产量约200吨。
02 替代材料的崛起
高价钨正促使下游企业积极寻求替代方案。在硬质合金领域,钼基合金、含钴高速钢等材料开始替代钨钢刀具。
德国一家知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已宣布将逐步减少30%的钨钢刀具订单,转向采购韩国产品。日本住友化学等企业也在加速研发钨基合金替代材料。
陶瓷、碳化硅等新型材料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对硬质合金产品的替代潜力逐渐显现。碳化钛基材料在铣刀应用上寿命达到钨基材料的85%,成本低30%;氮化硅陶瓷刀具在精加工领域已实现替代。
在光伏领域,尽管钨丝渗透率大幅提升,但碳钢母线、高碳钢线等材料因成本优势仍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光伏钨丝虽性能优异,但价格过高,在降本压力下,碳钢线仍是许多企业的选择。
03 不同行业的应对策略
各行业对高价钨的应对策略呈现明显差异。航空航天、军工等高端领域对钨的需求仍保持稳定,因为钨的高温性能是其他材料难以替代的。
在这些领域,钨是导弹发动机喷嘴、穿甲弹的核心材料,也被称为“工业牙齿”。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应用是制造高温合金、火箭发动机喷口材料等。
在电子领域,钨主要用于制作电子器件中的电极和发射材料。替代品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具有类似性能的材料,例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
汽车工业则呈现分化态势。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钨基合金零部件需求同比增长35%。但传统燃油车领域,制造商更倾向于采用替代材料以降低成本。
硬质合金企业正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一些企业将业务重心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高效切削刀具、精密工具等,以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
04 技术突破与回收利用
面对替代材料的竞争,钨产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强化自身优势。中南大学研发的“钨废料高效回收技术”已能将硬质合金回收率从75%提至92%,若规模化应用,可替代30%原生钨需求。
技术革新也在提升钨制品的性能。新材料研发取得突破,新型钨钽铌类硬质合金性能优异,能满足高端领域需求。智能制造提升效率,自动化生产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绿色制造顺应趋势,回收利用废旧合金,降低污染和成本。
业内企业正通过工艺优化降低生产成本。一些钨加工企业改进烧结技术,提高产品密度和性能一致性,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05 产业链的重构与调整
钨价高企正在重构整个产业链。上游矿企凭借资源优势获利丰厚,章源钨业2025年上半年净利1.15亿元,同比增长320%。
中游冶炼企业则陷入“夹心层”困境。某冶炼厂厂长算了一笔账:8月黑钨精矿采购价同比飙涨60%,而产出的仲钨酸铵售价涨幅仅25%。
部分企业APT生产线已陷入亏损,只能靠钨粉等深加工业务勉强维持。
下游硬质合金企业面临更大压力。某硬质合金企业主在交流平台表示,碳化钨粉采购价从年初的380元/公斤飙升至610元/公斤,但硬质合金刀具售价仅上调15%。
06 全球格局的变化
中国对钨相关物项实施的出口管制正改变全球钨供应链格局。2025年2月,商务部发布《对钨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对仲钨酸铵、氧化钨、碳化钨等初级产品实施出口限制。
这一政策导致2025年1至7月中国钨品出口量同比下滑34.56%,而进口量激增45.57%。
国际市场也在积极应对钨供应变化。日本一方面加速从玻利维亚进口钨矿,另一方面投入约50亿日元研发碳化硅替代钨刀具。欧盟紧急启动《关键原材料法案》,以减少对中国钨资源的依赖。
随着全球对稀有金属战略价值认识的深化,各国对钨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未来钨市场的竞争将不仅是价格之争,更是技术之争、战略之争。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