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结盟”,小金属供应链扎紧“安全绳”

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结盟”,小金属供应链扎紧“安全绳”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2025年9月29日,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一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小金属江湖投下一枚“定盘星”。从四氧化三钴到三元前驱体,从碳酸锂到回收料,这场横跨产品供销、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的深度合作,不仅锁定了未来三年超百万吨级的小金属“供需局”,更在行业波动中为供应链扎紧了“安全绳”。

2025年9月29日,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一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新能源小金属江湖投下一枚“定盘星”。从四氧化三钴到三元前驱体,从碳酸锂到回收料,这场横跨产品供销、资源开发、技术研发的深度合作,不仅锁定了未来三年超百万吨级的小金属“供需局”,更在行业波动中为供应链扎紧了“安全绳”。

【供需局:百万吨级的“双向奔赴”】

协议最吸睛的莫过于量化的“供需清单”:2025至2028年,四氧化三钴年供需量约4万吨,三元前驱体5万吨,碳酸锂/磷酸锂1.5万吨,回收料1万吨。这些数字不是空中楼阁——双方明确“根据市场情况合理预测,后续可调整”,既显务实又留弹性。以四氧化三钴为例,作为钴酸锂电池关键原料,其稳定供应直接关乎3C电子、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跳动;而三元前驱体更是宁德时代等巨头电池的核心材料,5万吨年量级足以支撑百万辆级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供应链“稳”字诀:从矿到厂的闭环】

合作不止于“买卖”。双方在矿产资源开发层面的携手,直击行业痛点——全球钴、锂资源高度集中,开采周期长、环保要求严,常导致价格剧烈波动。通过共建资源开发项目,两家企业能提前锁定原料“源头”,减少中间环节成本;而“回收料”的1万吨年合作量,更暗含循环经济深意——废旧电池中的钴、锂回收再利用,既降低对原生矿的依赖,又符合全球“碳减排”趋势。这种“矿-厂-回收”的闭环模式,恰似给供应链系上“双保险”。

【短期“冷静”,长期“升温”】

协议虽对2025年业绩影响“较小”,但市场已读出长期信号。小金属行业素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特性——资源开发需时,技术迭代需时,市场渗透更需时。厦钨新能作为正极材料龙头,中伟股份作为前驱体巨头,双方合作本质是“强强联合”对抗行业“内卷”。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所言,冶炼“内卷式”竞争损害行业利益,而此次合作恰恰是“反内卷”的典范——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共研,提升整体效率,避免低价竞争。

【行业“风向标”:小金属的“新能源时代”】

站在行业视角,这场合作是新能源浪潮下小金属产业的“缩影”。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975万辆,中国独占693.7万辆,渗透率44.3%。一辆新能源车用铜量是燃油车的4倍,钴、锂需求更呈指数级增长。政策端,八部门《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方案》明确“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支持再生金属利用”,与本次合作的资源开发、回收料条款形成政策共振。技术端,双方约定“产品研发合作”,或指向高电压钴酸锂、高镍三元材料等前沿方向,这些正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降低成本的关键。

对投资者而言,这场合作短期难见“暴利”,却藏着“细水长流”的智慧——供应链稳定带来的成本可控、技术协同带来的产品升级,最终会转化为长期竞争力。对行业而言,它更像一面镜子:在资源约束、环保压力、技术迭代的十字路口,唯有打破“单打独斗”,拥抱“合作共赢”,才能在小金属的“新能源时代”站稳脚跟。正如协议所写,“后续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种动态调整的开放姿态,或许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佳“定海神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厦钨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