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锂电早报:中国科技品牌再获全球创新认证、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劲增24.6%

锂电早报:中国科技品牌再获全球创新认证、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劲增24.6%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荣耀登顶《时代周刊》2025“最佳发明”主榜双项大奖,中国科技品牌再获全球创新认证;中汽协: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劲增24.6%,市场渗透率逼近50%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投产,年增30GWh产能。

资讯一、荣耀登顶《时代周刊》2025“最佳发明”主榜双项大奖,中国科技品牌再获全球创新认证 

近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与设计榜单——《时代周刊》2025“最佳发明”(Time Best Inventions)正式揭晓。中国科技品牌荣耀凭借“青海湖刀片电池”与“端侧AI换脸检测技术”两项突破性创新,成为本年度唯一斩获主榜两项大奖的中国品牌,展现了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全球竞争力。 

作为“科技创新界奥斯卡”,《时代周刊》“最佳发明”榜单历年聚焦改变世界的突破性产品与技术,苹果、英伟达、Meta等行业巨头均曾上榜,华为三折叠屏手机、谷歌大模型等中国科技成果亦曾获此殊荣。

其中,“青海湖刀片电池”针对可折叠设备续航与轻薄化的矛盾提供颠覆性解决方案。《时代周刊》评价其“实现了材料压缩与电池寿命延长的完美平衡”。该电池通过硅含量提升至25%的创新材料体系,在仅2.3mm厚度的机身内实现6100mAh超大电量,首发搭载于7月发布的荣耀Magic V5折叠屏手机,续航能力突破35小时,并计划未来扩展至荣耀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全场景设备,重新定义便携电子设备的能量边界。 

另一获奖技术“端侧AI换脸检测技术”则聚焦AI时代的信息安全防护。《时代周刊》称其为“用户对抗深度伪造风险的守护者”。该技术依托荣耀自研AI算法,可在设备端实时分析视频画面的连贯性、面部动作自然度等深度伪造特征,无需上传数据即可完成风险识别,大幅降低延迟并保护用户隐私。荣耀MagicOS总裁孙建发表示:“这一创新让用户能更安心地拥抱AI时代,用手中设备构筑个人安全防线。”目前,该技术已集成于荣耀Magic7 Pro等旗舰机型,成为智能终端安全防护的新标杆。 

从电池材料革新到AI安全防护,荣耀两项发明分别突破消费电子与数字安全领域的关键痛点,印证了其在底层技术创新上的持续投入。业内分析指出,此次双奖加冕不仅是对荣耀技术实力的国际背书,更将为中国科技品牌在全球高端市场竞争中注入信心。据悉,荣耀下一款旗舰机型Magic 8或将延续这一创新基因,值得期待。

资讯二、中汽协:9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劲增24.6%,市场渗透率逼近5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10月12日发布最新产销数据显示,2025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单月产销及渗透率均创年内新高。 

具体来看,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1.7万辆和16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4.6%,产销增速保持稳健。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比重已达49.7%,接近“半壁江山”,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从市场补充逐步跃升为消费主流。 

中汽协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9月销量高增主要得益于多重因素协同作用:一是主流车企密集推出高性价比新款车型,覆盖10万-30万元主流消费区间;二是充电基础设施加速完善,9月公共充电桩新增超8万个,全国总量突破320万台,缓解用户补能焦虑;三是政策持续赋能,多地延续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牌照优惠等措施,刺激消费需求释放。 

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强劲韧性,1-9月累计产销已分别达1396.5万辆和1389.1万辆,同比累计增长均超30%。此次9月单月渗透率逼近50%,不仅是产业技术迭代(如快充、智能驾驶)与产品力升级的集中体现,更预示着我国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已进入深度普及阶段。 

资讯三、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二期投产,年增30GWh产能

近期,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宣布,其洛阳基地(中州时代)二期项目电芯工厂与电池包工厂正式投产。

作为宁德时代按“灯塔工厂+零碳工厂”标准打造的重点项目,洛阳基地分四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自2024年11月投产后,已累计实现产值超100亿元,验证了项目的高效运营能力。

当前,项目三期施工已完成60%,四期完成25%,整体建设进度超预期。待全部建成后,洛阳基地预计年产值超千亿元,并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及服务业形成2000亿元产业规模,助力洛阳构建“正极材料—结构件—电芯—PACK—回收”全生命周期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依托当地活跃的新能源产业基础——2024年洛阳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301.3%至867.4万只,已汇聚20余家上下游重点企业,产业规模达16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

随着二期投产及后续产能释放,将为全球新能源车企及储能市场提供更稳定的高端动力电池供应,助力“双碳”目标加速实现。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锂电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