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反内卷”革命——7月以来,光伏概念股融资净买入161.68亿元,阳光电源、捷佳伟创、锦浪科技三巨头独占近百亿资金,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技术迭代与政策红利正重塑造市场格局。
政策重锤破冰:从“内卷”到“有序”的生死转折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提“依法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工信部联合六部门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划定“市场化法治化退出”红线。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更直指核心:到2027年储能成本较2023年下降30%,独立储能电站跨区域共享成主旋律。政策组合拳下,硅料、光伏玻璃率先减产挺价——多晶硅期货价格6月底反弹15%,组件投标价行业自律公约锁定0.68元/W底线,硅片价格从0.9元/片飙升至1.75元/片,全产业链盈利空间逐步打开。
技术革命:N型电池+智能运维重构效率壁垒
技术迭代是行业破局的关键。TOPCon、HJT、XBC等N型技术量产效率突破26%,实验室效率直逼30%,TOPCon市占率超75%,HJT与BC叠层技术(如HBC)在分布式市场渗透率激增。0BB技术将N型组件非硅成本压至0.2元/瓦以下,中东高温环境下发电增益达9.55%。智能运维系统通过AI故障诊断、数字孪生技术,将运维效率提升90%,故障定位时间从月级压缩至分钟级。宁德时代墨西哥工厂、比亚迪沙特NEOM项目等“技术输出+本地化生产”模式,正突破欧美40%本土制造壁垒。
资本狂潮:融资161亿背后的机构押注逻辑
融资数据印证市场信心:阳光电源7月以来股价飙升139%,市值突破3358亿元,融资净买入76.05亿元居首;捷佳伟创钙钛矿GW级设备出货,融资余额翻倍至22.82亿元;锦浪科技获8.92亿元融资,机构关注度超30家。资金流向揭示两大逻辑:一是头部企业技术壁垒(如阳光电源液冷储能系统在沙特红海项目将可用率从85%跃升至98%);二是新兴市场爆发(如中东19GWh储能项目、拉美硅片出口额同比增9倍)。
盈利修复:从“全行业亏损”到“结构性突围”
行业曾陷“产能过剩-低价内卷”恶性循环,2025年上半年主产业链持续亏损,硅料企业现金成本被击穿。但政策引导下,落后产能加速出清——新特能源多晶硅产量同比锐减77%,大全能源降60%,超20家二三线企业通过股权出售或托管重组。爱旭股份ABC组件销量激增,二季度实现季度盈利;隆基绿能BC电池技术组件效率24.8%,上半年减亏超50%。业内共识:技术引领与财务稳健是穿越周期的双翼。
未来展望:全球需求分化与“深水区”挑战
国内分布式光伏占比60.8%,工商业微电网、户用金融创新(如“企业投资运维+农户屋顶出租”)下沉县域;集中式电站向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转型,沙漠大基地项目占比超40%。海外需求分化:欧洲大储爆发(德国1-5月新增大储239MW,同比增96%),中东成“超级买家”(沙特NEOM新城19GWh储能项目),拉美硅片出口额同比飙升24.2%。但挑战犹存:欧美本土化壁垒、碳酸锂需求激增(2025年达140万吨)、电网并网延误(全球20%项目延误超1年)等需持续突破。
综合来看,这场光伏“反内卷”革命,既是政策与市场的博弈,更是技术与资本的共舞。当“反内卷”政策破除低价竞争,当N型技术突破效率极限,当161亿融资点燃创新引擎,光伏行业正站在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关键转折点。投资者需在狂热中保持清醒——短期看价格反弹与融资狂潮,中期看技术迭代与盈利修复,长期看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红利。毕竟,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唯有技术创新与生态构建,才能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