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储能电芯产业迎来标志性转折,赣锋锂业、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相继宣布产能满负荷运转,海外订单激增与国内政策红利形成共振,推动行业从产能过剩转向结构性紧缺。
全球储能电芯需求激增的核心动力来自海外新兴市场。中东地区因电力紧缺加速光储项目建设,沙特、卡塔尔等国通过财政补贴推动储能装机;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则因负电价区间扩大,储能平抑电网波动需求激增。国内企业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在海外斩获多个GWh级订单,部分头部厂商订单排期已覆盖至2025年四季度。
2025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通过取消强制配储、推动电价市场化交易,倒逼储能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政策明确新能源项目收益由固定保障转向市场竞争,促使开发商加速并网以锁定收益,短期内形成抢装潮。而9月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2027年装机目标,通过容量电价补偿机制为行业提供盈利预期,推动投资向技术领先、成本控制能力强的头部企业集中。
储能产业的终极竞争不在产能规模,而在于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解决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难题。
储能电芯的核心材料——锂、钴、镍、铜等金属,已成为新能源产业链的“战略命脉”。以锂为例,磷酸铁锂电池渗透率提升推动碳酸锂需求激增,2025年全球储能领域锂消费量预计突破45万吨,占新能源总需求大头。镍作为高镍三元电池的关键元素,其消费量因储能电芯大型化趋势年内不断增长,印尼、菲律宾等资源国通过出口限制政策强化议价权。与此同时,铜在储能系统中的用量随电力电子需求攀升。
高压密磷酸铁锂材料的研发推动正极材料对锂、磷、铁的需求升级,促使磷化工企业跨界布局锂电材料。而电解铝行业通过“绿电直供+直流电解”技术改造,既降低碳排放又提升绿电铝在储能设备外壳、连接片等场景的应用比例。
碳酸锂价格波动成为观测两个行业景气度的核心指标。2025年碳酸锂价格在7.5-12万元/吨区间,影响储能电芯企业毛利率。而铜、铝等基础金属的价格走势则与电网投资周期强相关。
储能电芯与有色金属的深度绑定,本质上是人类能源革命与工业文明演进的缩影,一个由新能源驱动、由金属构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