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科研团队在固态电池领域接连抛出“王炸”。名古屋工业大学团队通过“阴离子取代”技术,在铁系全固态电池中实现330Wh/kg的全球最高能量密度——这一数字已接近商用液态锂电池的顶尖水平,且安全性远胜后者。
传统全固态电池虽以“固态电解质不燃烧”的优势被寄予厚望,但电极材料依赖稀缺的镍钴金属,成本高企。名古屋团队另辟蹊径:聚焦氯化物电极的“氯气逸出”痛点,通过电子状态分析建立“氧化还原能级模型”,将铁氯化物(Li₂FeCl₄)中的部分氯替换为氧,形成Li₂.₂FeCl₃.₈O₀.₂新材料。这一操作不仅抑制了过充时的氯气产生,还意外提升了电池容量,实现“安全-性能”双赢。
更令人瞩目的是日本在氟化物离子电池上的突破。京都大学联合丰田团队开发的“氮化铜”正极,通过氮原子与氟离子的三电子反应,将体积当量容量提升至锂离子电池的三倍,重量当量容量也翻倍。这意味着,若投入应用,电动车电池体积可缩小一半,续航却能翻倍。团队计划2035年将其推向市场,或彻底改写电动车能源格局。
从铁系材料的“低成本高安全”到氟离子电池的“超高性能”,日本团队的探索印证了固态电池的无限可能。当全球还在为锂电池热失控焦虑时,固态电池正以“更安全、更便宜、更强劲”的姿态,悄然酝酿能源革命的下一站。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