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锂电早报: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登上《自然》、加速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锂电早报: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登上《自然》、加速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来源:

我国科学家突破固态电池关键技术,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登上《自然》 ;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速新能源基建布局 ;国际能源巨头与华为深化战略合作,共推全球能源智能化转型 。

【资讯一】我国科学家突破固态电池关键技术,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登上《自然》 

近期,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强教授团队在固态电池聚合物电解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为下一代固态锂电池的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动飞行器及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兼具高能量密度与优异安全性能的电池需求日益迫切。固态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本征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方向。然而,该技术此前面临两大挑战: 
1. “固-固”界面接触差,影响离子传导效率; 
2. 电解质难以兼容高电压正极与强还原性负极,限制其稳定性和能量密度。 

实验显示,基于该电解质的8.96Ah聚合物软包全电池在1MPa外压下能量密度高达604Wh/kg,远超当前商业化电池。同时,该电池在满充状态下通过针刺测试与120℃高温热箱,未出现燃烧或爆炸,展现出卓越的安全性能。 

该成果为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有望推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及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技术革新。 

【资讯二】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速新能源基建布局 

近期,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强调,需加快完善动力电池全链条管理规则,构建覆盖"生产-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的全生命周期体系。

万钢指出,新能源汽车作为集用能、储能、供能于一体的载体,是未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新型能源体系关键组成部分。他建议,应结合区域电力资源条件与场景需求,科学规划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及就地制氢加注设施,有序推进充换电站与加氢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其商业化落地。 

【资讯三】国际能源巨头与华为深化战略合作,共推全球能源智能化转型 

近日,全球领先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BayWa r.e. Solar Trade与华为数字能源今日在东莞正式签署新一轮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聚焦智能光伏、构网型储能及交通电动化三大领域,展开深度技术合作与联合创新,共同推进全球能源结构低碳化与智能化升级。 

根据协议,双方将整合BayWa r.e.在全球能源项目开发与运营的丰富经验,以及华为数字能源在智能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能源数字化平台等领域的技术优势,重点推进: 
• 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优化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发电效率与可靠性; 
• 构网型储能技术:联合开发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电网支撑型储能系统; 
• 交通电动化配套:探索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全球交通领域脱碳。 

【仅供参考,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锂电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