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港股资本市场迎来 “高光时刻”:截至 10 月 21 日,港股市场 IPO 募资总额已突破 1900 亿港元,强势登顶全球交易所首位。这一成绩的背后,是 A 股龙头企业掀起的 “A+H” 上市浪潮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行业标杆相继登陆港交所,11 家 A 股公司已成功实现两地上市,78 家 A 股公司排队候场,立讯精密、阳光电源等千亿市值巨头赫然在列,A+H 模式正迈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热潮图景:龙头领衔,千亿级阵容扩容
今年的港股 IPO 市场,A 股龙头企业成为绝对主力。已成功登陆港股的 11 家 A 股公司中,不乏新能源、医药、消费领域的领军者:宁德时代以约 410 亿港元募资额创下年内 A+H 企业港股募资纪录,其募资资金约 90% 用于推进匈牙利项目建设;“医药一哥” 恒瑞医药将港股上市作为 “出海” 战略关键一步,上市时获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高瓴等明星机构 41.31 亿港元认购;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则吸引高瓴、红杉等 8 家基石投资者捧场,认购金额近 47 亿港元。
后备军团同样成色十足。在港交所排队的 78 家 A 股公司中,近八成市值超 200 亿,11 家为千亿级龙头 —— 立讯精密以 4452.83 亿元市值领衔,阳光电源、牧原股份市值分别超 3100 亿、2700 亿元,赛力斯、亿纬锂能等亦在列。此外,韦尔股份、三一重工等 25 家公司已公告 H 股上市计划,形成 “已上市 + 在排队 + 拟递表” 的梯次扩容格局。
从市场表现看,新上市 A+H 公司获得资金热捧:赤峰黄金 H 股上市以来累计上涨 118%,恒瑞医药 H 股较发行价涨超 27%,宁德时代 H 股甚至较 A 股出现 12% 的溢价,打破此前 H 股普遍折价的惯例。
驱动逻辑:政策铺路、市场回暖与企业需求共振
这场 A+H 上市热潮,是政策支持、市场改善与企业战略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层面,两地监管协同发力打通上市通道:证监会 2024 年推出 5 项对港合作措施,明确支持内地龙头赴港上市;港交所则优化机制,将 “A+H” 发行人公众持股门槛调整为 “10% 比例或 30 亿港元市值” 二选一,并对千亿市值企业承诺 30 天内完成审核,5 月上线的 “科企专线” 更将科技企业审批周期缩短至 3 个月。
资本市场回暖提供了绝佳窗口。2024 年下半年起,港股在流动性改善推动下持续上行,海外资金回流明显。机构投资者积极入场,今年新上市的 A+H 公司平均吸引 30 家机构认购,中东、北欧主权基金占比显著提升,三花智控等企业的基石投资者认购额占比超 50%。
企业国际化需求则是核心内生动力。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港股成为企业 “出海” 的重要跳板:潮宏基赴港募资用于东南亚扩张,海澜之家旨在建设香港海外总部,宁德时代通过港元融资支撑海外产能布局。同时,港股的外汇融资优势、成熟法律环境,能帮助企业降低跨境经营风险,优化股东结构。
市场重塑:港股 “含科量” 提升,形成双向正循环
A+H 浪潮正深刻改变港股市场生态。过去港股以金融、地产股为主的 “偏科” 结构逐渐改善,今年新增的 A+H 企业覆盖新能源、高端制造、创新药等核心领域,为市场注入多元活力。中金公司测算,若排队企业年内完成上市,预计新增融资 3400 亿港元,增厚港股总市值 0.8%,优质资产将吸引更多资金沉淀。
流动性与定价效率同步提升。互联互通机制下,南向资金与国际资本形成合力,推动 AH 溢价逐步收窄。兴证国际指出,宁德时代等龙头获 31 万名投资者追捧,反映中外资金对优质中资股的认可,这种良性互动将吸引更多企业赴港上市。
对 A 股市场而言,A+H 模式亦具积极意义:企业赴港融资可缓解 A 股融资压力,腾出额度支持硬科技企业,同时通过国际市场 “压力测试” 推动公司治理升级,实现两地市场协同发展。
展望:上行周期延续,香港枢纽地位强化
机构普遍认为,A+H 上市热潮有望持续。德勤预计,2025 年港股新股或将达 80 只,融资 1300 亿至 1500 亿港元,其中 A+H 企业将成重要力量;中金公司则透露,后续仍有近 50 家 A 股公司计划赴港,潜在融资需求达 1500 亿 —1800 亿港元。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科企专线” 市场反馈热烈,科技企业上市热潮将持续,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愈发凸显。随着更多龙头企业落地,港股将进一步巩固中国资产投资窗口与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实现优质企业与全球资本的双向奔赴。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