钨粉,这种具有高熔点、高密度和优异导电性的灰色粉末,正经历身份的革命性转变。它已不再只是制造硬质合金工具的传统材料,而是成为高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在光伏行业,钨丝金刚线以更强的抗疲劳性和更高强度,成为硅片切割主流技术。2025年全球光伏用钨丝成为需求增长最快领域。
更引人注目的是,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正在改写钨的长期需求结构。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创下等离子体电流新纪录,合肥紧凑型实验堆建设顺利推进。一座商业化核聚变反应堆全生命周期需消耗2.9万吨钨,相当于全球年产量29%。
与此同时,固态电池核心材料钨酸锂需求达1.2万吨,同比增幅高达300%,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钨合金部件需求同步增长22%。钨正从“工业牙齿”蜕变为“科技引擎”。
十月份钨粉总体趋势:震荡上行,突破关键阻力位
据长江有色金属网获悉,长江综合市场10月份钨粉价格走势呈现"先涨后调再拉升"的震荡上行格局,月末强势突破620000元/吨关键阻力位。月内价格在610000-622500元/吨区间宽幅震荡,波动幅度达12500元/吨,显示出市场分歧加大。整体分析如下:
宏观驱动:政策收紧与地缘局势共舞
中国作为全球钨资源储量和产量第一大国,自2002年起实施的开采配额制度持续收紧。2025年第一批钨精矿开采指标仅为5.8万吨,同比减少6.45%,江西、湖南等主产区指标普遍下调。
环保政策趋严加速中小矿山产能出清,供应弹性大幅削弱。与此同时,俄乌冲突推动穿甲弹等特种钨制品需求激增,欧盟启动10万吨战略储备招标,首批3万吨即占全球消费量15%。
中钨高新等龙头企业特种钨材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0%以上,重点型号订单已排至2026年。政策收紧与地缘政治因素共同构建了钨价上行的宏观环境,使供应紧张态势难以短期缓解。
供需现状:库存见底与新兴需求共振
供应紧张已成为市场主旋律。2025年第一批钨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已进入消耗后半程,由于第二批指标尚未下达,国内大中型矿山普遍放缓生产节奏。
江西、湖南等主产区贸易商库存已降至近三年同期最低,部分企业出现惜售现象。海外供应同样有限,尽管有项目计划于2026-2027年投产,但受品位下降和开采成本上升制约,新增量不足万吨。
需求端则呈现“传统稳健、新兴爆发”的格局。工业机器人、半导体设备用硬质合金需求同比增长态势。
产业链格局:上下游企业冰火两重天
当前钨粉产业链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上游矿山企业受益价格高涨,盈利水平显著提升;中游加工企业则面临原料成本攀升压力,需通过技术升级消化成本。
下游工具企业已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硬质合金企业加快光伏钨丝、精密刀具等高毛利产品布局,以应对原料价格上涨压力。
产业链利润分配正向上游集中,中游企业加快整合重组。具有技术优势和资源渠道的企业更具竞争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钨资源开发进度缓慢,难以对市场形成有效补充。
龙头企业
厦门钨业:作为全球唯一实现“矿山-APT-光伏钨丝”全链条布局的巨头,厦门钨业凭借资源+技术的双重壁垒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其APT产能全球第一,光伏钨丝市占率突破70%,直接卡位千亿光伏赛道。
章源钨业:这家隐形冠军以国内最大钨粉生产基地的规模优势穿越行业波动。高达80%的钨精矿自给率使其在原料涨价周期中凸显成本韧性,硬质合金工具业务与制造业复苏深度绑定,成为行业β中的优质α标的。
技术面显示,钨粉价格在突破62万元/吨关键阻力位后,上行空间已被打开。若光伏装机数据持续超预期,价格可能加速向64万元/吨目标位迈进。随着第二批开采指标下发时点临近,市场将迎来政策窗口期。但供需基本面难以快速改善,钨价高位运行将成为新常态。未来价格波动节奏将更大程度取决于新能源领域需求增速与核聚变商业化进展。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