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正迎来产业爆发临界点。在技术突破、产能扩张与需求拉动的三重共振下,这一关键材料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与战略价值。
一、技术主线:大尺寸衬底量产推动成本下探,国产化进程提速
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自衬底环节的技术演进。全球领先企业已实现8英寸碳化硅衬底的量产突破,12英寸研发同步推进,晶圆尺寸的提升将显著降低器件单位成本。国内企业如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已在8英寸衬底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逐步打破国际厂商在材料端的垄断局面,为国产供应链自主可控奠定基础。
二、应用拓展:新能源与AI驱动需求扩容,新场景持续涌现
碳化硅的核心应用已从新能源汽车(主逆变器、OBC、充电桩)延伸至光伏储能、工业控制等绿色能源领域,其高频、高效、耐高压的特性契合产业升级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碳化硅凭借优异的热管理性能,正加速导入数据中心电源、芯片散热载板等新兴场景,成为支持算力基础设施的关键材料。
三、竞争格局:国际巨头主导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凭借产能与成本优势加速追赶
Wolfspeed、英飞凌等国际企业仍主导高性能碳化硅器件市场。然而,国内企业依托政策支持、资本投入与持续技术突破,在中低端市场快速渗透,并逐步向车规级等高端领域拓展。全球碳化硅市场呈现“高端竞争激烈,中低端国产替代加速”的二元格局。
四、趋势展望:产业协同强化,新兴应用驱动长期成长
未来碳化硅产业将围绕三大方向演进:一是衬底持续向大尺寸、低成本方向发展;二是国产化替代从衬底延伸至外延、器件全环节;三是AI、AR/VR等新兴应用催生对半绝缘型衬底的新需求。在技术迭代与需求扩张的双轮驱动下,碳化硅产业链有望迎来新一轮价值重估。
结语
碳化硅作为支撑能源革命与算力升级的关键材料,已进入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随着国产化进程提速与应用场景持续拓宽,产业链相关企业有望在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持续受益。
(注:本文为原创分析,核心观点基于公开信息及市场推导,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做为入市依据 )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