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国内动力型磷酸铁锂报价区间为33,400-36,100元/吨,储能型产品报价区间30,800-33,200元/吨,两者均价分别报34,750元/吨、32,000元/吨,单日涨幅均为50元/吨。
供给端:产能释放分化,高端产品结构性短缺
当前行业有效产能利用率持续攀升,头部企业维持满负荷生产状态,新投产项目加速技术迭代。
但高端产品供给仍显不足,高压实密度、长循环寿命的专用型号产能占比仍较低,主要集中于头部厂商。
低端产品受原料价格波动影响,加工费空间持续压缩,部分中小厂商逼近成本红线,行业呈现“高端扩产、低端出清”的分化格局。
海外产能转移趋势显现,北美地区新建产能加速向储能领域倾斜,国内厂商面临“内卷加剧+出海竞争”双重压力。
需求端:储能刚性增长与动力高端化双轮驱动
新型储能装机量持续攀升成为核心驱动力,推动磷酸铁锂需求保持刚性。
动力电池领域则呈现显著分化:中低端车型继续沿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而高端车型对高镍三元体系需求回升,导致普通型产品订单向二线厂商集中。
海外储能市场因政策调整出现短期波动,但中长期需求增长逻辑未改,欧洲车企加速转向磷酸铁锂路线,具备海外产能布局的厂商优势逐步显现。
市场博弈:长单锁定主导,现货流动性趋紧
现货市场呈现“长单锁定、散单缩量”特征,头部企业通过签订年度协议稳定大部分产能,中小厂商为加速回款被迫让利出货。
期货市场与现货价差持续扩大,反映出市场对四季度供应宽松的担忧情绪。上游原料价格企稳对产业链形成支撑,但加工费上调空间受制于低端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政策与宏观:产能出清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
行业准入门槛持续收紧,新建项目需配套储能产能比例要求推动产业升级。欧盟碳关税政策倒逼企业加快海外产能布局,具备东南亚、欧洲基地的厂商成本优势逐步显现。
宏观层面,原料价格低位运行缓解成本压力,但资源供应稳定性下降。美联储降息预期下,大宗商品金融属性增强,但产业链实际成交仍受制于终端需求复苏节奏。
后市展望:结构性行情延续,技术迭代重塑竞争
短期市场将维持“高端产品稳中趋强、低端产能持续出清”态势,动力型产品价格或维持在当前区间波动,储能型产品有望率先突破关键阻力位。
中长期看,具备连续法生产工艺和海外产能布局的企业将掌握市场主导权,而磷酸锰铁锂电池商业化加速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个人观点,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