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桎梏下的技术突围与新兴场景首航
当市场为固态电池板块暴涨沸腾时,行业冷静者已点破残酷真相——产业化仍需跨越技术、制造、工艺三重天堑。9月14日泰达论坛上,某电池企业负责人直言:“全固态量产非朝夕之功,半固态已上车,全固态中试线正加速推进,但材料成本控制才是终极命门。”
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协同态势:半固态电池实现装车突破,多家企业全固态中试线明确量产时间表。然而,制造工艺复杂性远超液态电池——固态电解质均匀涂布、电极-电解质界面优化、大规模量产良率控制等难题,如同悬在量产路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盛报告佐证了这一判断:尽管万得锂电指数60日飙升40%,但电池价格持续上涨缺乏支撑,行业更需警惕周期性波动风险。
破局曙光隐现于新兴场景。低空飞行器对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极致追求,使固态电池天然契合其需求。业内专家指出,无人机、eVTOL等低空设备或将成为固态电池首个真正商业化落地的试验场。相较于电动汽车对成本的高度敏感,低空领域更愿为技术溢价买单,这为固态电池提供了宝贵的“小范围验证-技术迭代-规模化”路径。
投资版图亦现分化格局。高盛明确表态偏好宁德时代与国轩高科:前者A股目标价369元、H股470港元,后者目标价54.8元,均获“买入”评级。分析显示,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对价格敏感度较高,10%的价格上涨可撬动30%-60%的盈利弹性。但需注意,当前股价已隐含2%-5%的明年均价上涨预期,周期性复苏与估值优势才是核心逻辑。
站在产业化前夜,固态电池既需突破实验室到产线的“最后一公里”,也要在成本与性能间找到平衡点。低空经济的率先应用,或将成为撕开商业化缺口的关键力量。而投资者更应理性看待短期热潮,聚焦具备技术壁垒与产能兑现能力的龙头企业——毕竟,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真正的破局者从不是追风者,而是造风者。
结语:固态电池的星辰大海,既需要仰望技术突破的星空,也要脚踏成本控制的大地。当低空经济的羽翼开始扇动,或许我们正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启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