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美达所属能源公司与欧洲知名光伏组件分销商签署157MW高效光伏组件供应协议。根据协议,能源公司将为该客户提供总计157MW的高效光伏组件。双方积极响应欧洲能源转型需求,达成长期互信合作,并就未来在光伏车棚、农业大棚、光储融合、EPC、智慧运维等创新应用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欧洲光伏市场:从“价格洼地”到“技术高地”的蜕变
欧洲光伏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自欧盟《净零工业法案》落地,要求40%的光伏组件需本土化生产,表面看是贸易壁垒,实则是倒逼产业升级的信号。
苏美达此次合作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组件不仅满足欧洲严苛的碳足迹认证,更在“光伏+”场景中嵌入智慧运维系统。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欧洲分布式光伏增速预计达18%,而集中式电站因土地政策收紧增长乏力。苏美达提前布局光伏车棚、农业大棚等场景,正是瞄准了欧盟对“土地友好型”光伏的倾斜政策。
这种“轻量化、场景化”打法,既规避了欧洲日益严苛的用地限制,又为后续光储融合埋下伏笔。
技术暗战:从TOPCon到钙钛矿的“第二战场”
在157MW订单背后,一场关于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卡位战悄然展开。苏美达在协议中特别强调“智慧运维”和“EPC整体解决方案”,这与其在BC技术、钙钛矿领域的储备密不可分。
行业预测,2025年TOPCon市占率将突破80%,但BC+HJT的复合技术路线正成为头部企业新的竞技场。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近期通过“创新基金”加码钙钛矿研发,试图在第三代光伏技术上建立壁垒。苏美达此次合作中预留的技术接口,或为未来导入钙钛矿-晶硅叠层组件铺路。
这种“现有订单保现金流,前瞻技术谋定价权”的双轨策略,正是中国光伏企业从“产能输出”转向“技术主导”的缩影。
供应链重构:本土化产能的“柏林墙”如何跨越?
面对欧盟30GW本土制造目标,单纯组件出口模式已不可持续。苏美达的破局之道在于“柔性供应链”——其在德国仓储网络的智能化改造,使交付周期缩短30%。这种“欧洲仓+中国智造”的混合模式,既满足本土化政策要求,又保留中国制造的效率优势。
更深层的战略在于产业链协同。协议中提及的“EPC合作”,暗示苏美达可能通过工程总包带动逆变器、支架等配套产品出口。
能源地缘:中欧光伏合作的“新大陆”
在欧盟对华光伏态度分化之际,苏美达的合作范式提供新思路:通过与本土分销商深度绑定,将单纯贸易关系升级为技术共研、标准共建的生态联盟。
这种战略与欧盟太阳能屋顶倡议不谋而合——到2029年欧洲所有新建居民建筑需强制安装光伏。
苏美达在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领域的技术储备,或将打开年均200亿欧元的增量市场。而光储融合方案的提前布局,更是卡位欧盟2027年储能强制配比政策的先手棋。
结语:光伏新冷战下的“中国解法”
157MW订单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标准、供应链重构、能源地缘的立体博弈。当欧洲试图用政策围墙保护本土产业时,中国企业的回应是:用更高维度的技术创新撕开裂缝,用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构建护城河。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