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早盘,A股航空板块延续强势行情,航发科技、龙溪股份涨停,航亚科技涨超10%,产业链热度持续攀升。此次行情背后,天风证券近日发布的研报成为关键催化因素。研报指出,我国商用飞机(商飞)及商用发动机(商发)产业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据测算,2023-2042年国内新增商用发动机市场需求或超6000亿美元,年均市场规模逾2000亿元人民币。
这一预测与国产大飞机C919、C929的产能爬坡及供应链本土化进程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除传统航空制造企业外,有色金属板块的钛、铝、铜等材料供应商亦呈现活跃态势。商用航空产业链自主可控加速推进,叠加低空经济政策催化,上游关键金属材料的战略价值正被市场重新定价。
钛合金:国产大飞机的“骨骼”担当
作为航空装备轻量化核心材料,钛合金在C919机体结构中的用量占比达9.3%,显著高于波音737。随着国产大飞机产能加速扩张,单机约3.92吨的钛材需求将催生庞大增量市场。宝钛股份作为钛材核心供应商,已深度参与机身框架、发动机环锻件等关键部件生产。西部超导研发的3D打印钛合金构件技术,可使结构重量显著降低,正逐步应用于新一代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制造。
铝合金:低空经济的轻量化引擎
在低空经济领域,铝合金占据飞行器结构材料的半壁江山。中航西飞为C919提供的中机身和机翼部件中,高强铝合金占比超60%。南山铝业开发的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已通过中国商飞认证,应用于C919机身蒙皮,显著高于传统工业铝型材。据测算,2030年我国低空装备年新增铝需求或突破50万吨,其中eVTOL全铝机身框架和轻量化电池壳成为主要增长点。
铜锌协同:电气与防腐的双重保障
铜在航空电气系统中的隐形价值持续释放。中航光电的连接器产品中,高纯度铜材占比达70%,其临港基地新建产线将满足年产值30亿元的航空级铜合金需求。锌基合金则在机身防腐和零部件制造中展现性价比优势,洪都航空采用热镀锌工艺处理的起落架部件,防腐寿命提升3倍以上,成本较进口方案降低40%。润贝航科开发的锌铝合金航材国产化方案,已通过中国商飞供应链认证。
风险与机遇:材料端的产业升级挑战
尽管市场空间广阔,但高端材料技术瓶颈仍存。航发科技在发动机叶片制造中,高温合金良品率仅65%,低于国际水平。政策层面,《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6年前实现航空级铝合金、钛合金国产化率超90%,这为宝钛股份、西部超导等企业带来技术攻坚窗口期。机构测算,未来三年航空有色金属材料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达25%,具备全流程工艺突破能力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国产替代红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