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人形机器人国标立项,开启产业“标准化时代”
近日,国内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获批立项,覆盖环境感知、决策规划、运动控制、作业操作等核心环节的技术规范。该系列标准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优必选等头部企业主导制定,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从研发试制迈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转折。政策端同步释放信号,工信部提出将“加快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预计2025年四季度前完成首批标准发布,直接推动行业进入技术红利期。
标准化对产业链的核心意义:
技术降本:统一技术参数将缩短研发周期,降低零部件适配成本,加速量产进程(如特斯拉Optimus二代量产计划提前至2025年四季度);
需求放量:标准落地后,磁材、电机等上游供应链订单确定性增强,头部企业备货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个月;
市场扩容:GGII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4000亿元,对应钕铁硼需求增量或达20-40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稀土永磁市场。
二、核心影响:稀土需求结构性分化,中重稀土或成最大赢家
人形机器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依赖具有“高性能、高添加量、高稳定性”特征,其标准化进程将显著改变稀土需求结构:
1. 镝、铽:中重稀土需求刚性增强,溢价空间持续扩大
技术门槛:人形机器人电机需在高温、高频振动下保持稳定性,镝(Dy)、铽(Tb)的添加比例从传统电机的2%-3%提升至4%-5%;
需求测算:以特斯拉Optimus二代单机钕铁硼用量4kg、镝添加量4%计算,每万台机器人需镝16吨。若2030年全球销量达500万台,镝年需求将达8000吨,占当前全球供应量的40%;
供应缺口:缅甸战乱导致中重稀土进口量同比减少45%,国内开采配额仅增3.2%,镝、铽现货库存已降至1个月以下,价格易涨难跌。
2. 镨钕:轻稀土短期承压,高端化转型对冲替代风险
替代技术冲击:家电、消费电子领域铈铁合金替代比例升至12%,削弱镨钕需求(单吨成本降低35%);
高端需求支撑:人形机器人用钕铁硼需满足磁能积≥52MGOe、矫顽力≥20kOe,北方稀土等头部企业通过晶界渗透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毛利率升至22%);
政策托底:工信部将稀土开采指标向高性能磁材倾斜,2025年镨钕氧化物配额同比增15%,结构性缓解供应过剩。
三、产业动向:龙头企业加速绑定战略资源,技术壁垒构筑护城河
1. 北方稀土:全产业链整合对冲波动
扩产计划:2025年高性能钕铁硼产能增至4万吨,同步开发镝、铽伴生资源提取技术(白云鄂博矿自给率超90%);
订单锁定:与特斯拉、宇树科技签订长期协议,2025年人形机器人磁材订单占比升至30%。
2. 中国稀土集团:抢占核能、军工高端市场
联合中核集团开发核级镝铽合金,切入第四代核电站控制棒市场(单台机组用量8-10吨);
与德国巴斯夫合作研发低重稀土永磁体,降低欧盟市场依赖度。
3. 技术突围:无稀土永磁暂难撼动格局
澳大利亚ASM的MagNex技术磁能积达18MGOe,但耐高温性不足(仅120℃),难以满足人形机器人电机要求(需≥200℃);
短期看,镝、铽在高端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仍将强化。
四、价格走势预测:中重稀土或开启新一轮上涨周期
短期(1-3个月):
镝、铽:缅甸冲突无缓和迹象,叠加二季度工信部收储预期升温,氧化镝价格或突破175万元/吨,金属铽冲击900万元/吨;
镨钕:关税战压制出口(一季度出口量降19.3%),但风电装机旺季来临,氧化镨钕或企稳于45-48万元/吨。
中长期(6-12个月):
人形机器人量产订单释放(2025Q4起),镝、铽需求 CAGR 或超25%,价格中枢有望上移30%-50%;
轻稀土企业加速向机器人、航天等领域转型,镨钕价格分化加剧(高端品溢价升至20%)。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