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还在惊叹钴价年内暴涨143%的“神话”时,10月22日长江现货1#钴突然“变脸”——单日暴跌5000元/吨至41.1万元/吨,跌幅超1%。这场看似突兀的跳水,实则是刚果(金)出口配额“锁喉”、库存见底抢货潮、资金与产业共振三重力量交织下的必然波动。钴,这个被称为“新能源电池心脏”的战略金属,正上演着供应刚性收缩与需求结构性爆发之间的激烈博弈。
供应“断流”:刚果配额制如何锁死全球供给?
刚果(金)作为全球76%钴产量的“绝对霸主”,其10月16日落地的出口配额制堪称“致命一击”。根据新规,2025年剩余时间钴出口上限仅1.8万吨,2026-2027年每年配额锁定9.66万吨,较2024年实际出口量锐减56%。更致命的是,配额70%分配给本地冶炼企业,国际矿企如洛阳钼业、嘉能可仅能获得30%的配额,实际产能利用率被压缩至三成以下。
“这不是简单的减量,而是供应链的‘系统性坍塌’。”一位头部矿企高管直言。刚果东部冲突升级已导致该地区20%产能停产,实际出口量或低于配额上限。而印尼作为新兴供应方,2025年伴生钴产量仅3.2万吨,远无法填补12.2万吨的全球缺口,缺口率高达48%。
需求“井喷”:新能源汽车与新兴场景的“钴依赖”
供应收缩的同时,需求端却呈现“爆发式增长”。10月正值新能源车“金九银十”旺季,三元电池装机量占比回升至41%,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单笔补库订单超500吨,较上月增长40%。更值得关注的是,低空经济、长时储能等新兴场景加速渗透——eVTOL飞行器用三元电池钴含量较传统动力电池高出30%,进一步放大需求缺口。
国内库存数据更显紧张:截至10月中旬,国内电解钴社会库存仅2800吨,较年初下降62%,库存消费比降至0.3个月,河北、江苏等地多家冶炼企业因缺料减产,行业开工率从65%骤降至40%。
资金与产业共振:涨势中的“双刃剑”
金融市场与产业端的联动进一步推高钴价预期。国际市场上,嘉能可将2025年末钴价目标价上调至42万元/吨;国内市场中,资金通过沪镍等关联品种间接布局钴价行情,沪镍主力合约单日成交量激增45%,形成跨品种联动上涨效应。贸易商惜售情绪加剧,河北地区民间库存成本仅19万元/吨的电解钴,报价已普遍上浮至41万元/吨以上,价差达22万元/吨。
短期与长期:冲顶45万还是回调风险?
机构普遍认为,四季度钴价仍将保持强势,短期或剑指45万元/吨。刚果(金)配额制执行严格,违规企业将被永久禁止出口,且10%产量需预留为国家战略储备,实际流通量进一步压缩。需求端,新能源汽车四季度产销旺季叠加储能电池订单激增,单季度钴需求或达8万吨,创历史新高。
中长期来看,钴价强势逻辑将持续夯实。供应端,刚果(金)2026-2027年配额仅为年产量的44%,且嘉能可等国际矿企2026年前无新增产能释放,供应紧张格局将持续至少18个月。需求端,2025年全球钴需求同比增长18%,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经济三大领域贡献主要增量,预计2026年全球钴需求将突破30万吨,价格中枢或稳定在35万元/吨以上。
警惕“政策变数”
需警惕的是,刚果(金)配额豁免条款若落地,或对市场情绪形成冲击。但“供应刚性收缩+需求结构性增长”的核心逻辑未改,钴价回调空间有限。
整体看,钴价的高位回调,本质是新能源革命下战略金属的“价值重估”。当刚果(金)的出口配额锁死全球供给,当新能源汽车与低空经济催生“钴依赖”,当资金与产业共振推高预期,钴价冲高并非偶然,而回调亦在情理之中。对于投资者而言,读懂这场“供应与需求、政策与市场、短期与长期”的多重博弈,比追逐价格波动更重要——因为真正的机会,永远藏在趋势的转折点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