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11 月 3 日,长江综合多晶硅均价报 49500 元 / 吨,较上一交易日下跌 250 元 / 吨。期货市场反应更为剧烈,多晶硅主力 2601 合约震荡下行,午后跌幅扩大至 3.91%,同步跟随国内商品市场的整体跌势。当日文华商品指数跌近 1%,股市与商品联袂走弱,叠加多晶硅供需基本面的结构性矛盾,共同促成了此次价格回调。
供应端:产量超预期暴增,库存压力创年内新高
供应过剩是此次价格下跌的核心推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10 月国内多晶硅产量约 13.7 万吨,环比增加 6.2%,较市场预期高出 5.4%,创下近期产量新高。这一增量主要来自青海丽豪、大全能源等企业的复产及新产能爬坡,叠加部分企业为摊薄成本提升开工率,最终导致市场供应远超需求。
产量激增直接推高库存水平。10 月多晶硅新增库存突破 2 万吨,创下全年单月累库新高,当前行业整体库存已攀升至 25.8 万吨,部分中小厂家库存压力尤为突出。尽管北方产区新增产能持续释放,但西南地区枯水期减产的影响尚未显现,短期市场呈现 “北增南减” 的格局,供应宽松的态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11 月行业将迎来减产窗口期。西南地区多晶硅基地因枯水期来临,计划全面停产涉及年产能约 32 万吨,占国内总产能的 9.14%,同时内蒙古地区部分产能也将同步检修,预计月度产量将回落至 12.5 万 - 13 万吨。但短期来看,减产预期尚未抵消当前的高库存压力,市场仍处于 “去库存” 阶段。
需求端:下游采货放缓,光伏装机呈现弱势
需求端的疲软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下行压力。随着多晶硅价格持续在成本线附近波动,下游拉晶厂采货节奏明显减缓,多以消化现有库存为主,主动备货意愿不足。这一现象背后,是光伏产业链下游的需求传导不畅。
数据显示,国内光伏装机增速持续放缓,9 月国内光伏装机量同比下降 53.75%,集中式光伏项目因组件招标价下跌而出现延期并网,直接导致硅片、拉晶环节的需求缩减。组件企业则面临持续亏损压力,部分企业原定的减产计划虽有所调整,但整体排产强度不足,难以形成对多晶硅的有效需求支撑。
尽管 N 型复投料因 TOPCon 电池渗透率提升仍保持一定溢价,但普通多晶硅料价格已逼近部分企业成本线,行业毛利率收窄至 5% 以下,低品位产品成交价承压更为明显,市场呈现 “结构性分化” 的弱需求格局。
宏观与期货联动:商品市场走弱,资金情绪承压
今日多晶硅价格回调,还受到宏观市场情绪与期货市场波动的双重影响。11 月 3 日国内商品与股市联袂下跌,文华商品指数跌近 1%,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蔓延至大宗商品市场,工业金属普遍承压,多晶硅作为光伏产业链上游原料,难以独善其身。
期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现货情绪的走弱。多晶硅主力合约持仓量虽已增至 126052 手,但近期金融反腐风暴蔓延至光伏产业链,违规国资输血渠道被切断,外部资金持续撤离,叠加期货交割规则强化,庄家靠 “规避交割维持价格” 的手段失效,推动期货价格大幅下探。而期货市场的弱势表现又反向传导至现货市场,导致贸易商报价松动,部分企业为回笼资金低价抛货,形成 “期货领跌、现货跟跌” 的联动效应。
后市展望:减产周期开启,供需再平衡成关键
综合来看,此次多晶硅价格回调,本质是行业 “供大于求” 基本面与宏观市场情绪共振的结果。短期而言,高库存压力与需求疲软仍将压制价格走势,市场或将维持弱势平稳运行;但随着 11 月西南地区 32 万吨产能正式进入减产周期,叠加能耗新规即将落地,行业供应端将逐步收缩,累库速度有望放缓。
长期来看,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将翻倍,为多晶硅需求提供长期支撑。但短期市场的核心矛盾仍在于 “减产节奏能否匹配库存消化速度”,若 11-12 月减产落地后库存仍无法有效去化,价格可能进一步下探;反之,若下游装机需求回暖,叠加政策端收储计划推进,市场或迎来阶段性反弹。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