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国内锂电铜箔市场呈现显著分化走势:4.5μm规格报价区间维持113,000-114,000元/吨,均价113,500元/吨与前一交易日持平;6μm及8μm中低端产品分别上涨450元/吨至103,750元/吨和102,750元/吨。
从供给端看,行业“技术分层”特征显著。头部企业凭借长期技术积累占据高端市场优势,部分企业已实现极薄产品的稳定生产,其加工费溢价较为明显。中小厂商则面临多重制约:进口设备交付周期拉长,叠加国产设备良品率偏低,实际产能增长受到抑制;同时,环保政策趋严背景下,部分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限产,进一步加剧了高端产能的稀缺性。
需求端呈现“冰火两重天”。动力电池领域,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带动高端铜箔需求持续增长,头部电池企业通过长协订单锁定供给。而储能市场因新型储能装机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磷酸铁锂电池采购价格面临下行压力,倒逼工业级铜箔价格承压。海外市场则呈现分化格局,新兴市场补库需求支撑部分订单,但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下,出口企业成本上升,仅具备低碳工艺的企业能维持一定溢价。
市场交易层面,极薄产品与常规产品价格差距有所扩大,反映出市场对技术升级的认可。头部厂商订单排产周期较长,显示高端需求旺盛;中低端产品则因需求支撑不足,库存周转速度放缓,部分贸易商开始调整策略,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期货市场投机情绪升温,现货与期货价差套利空间显现,区域间成交活跃度差异也愈发明显——华东等高端产业聚集区成交价稳中有升,西南等传统产区则以低位震荡为主。
政策与宏观环境持续影响产业走向。国内环保标准提高,中小厂商生产成本有所增加;欧盟碳关税实施后,出口企业隐性成本上升,但具备低碳认证的企业则获得一定溢价空间。全球锂电产业链“中国主导”格局下,地缘因素导致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订单波动性加大。
展望后市,机构分析指出,高端锂电铜箔供需偏紧格局短期难改,价格中枢或稳中有升;中低端市场则可能延续调整态势,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具备极薄产品量产能力和原料自给优势的头部企业,有望优先受益于技术升级带来的红利;而掌握复合集流体等前沿技术的企业,或成为下一轮增长的亮点。当前,已有企业攻克更薄规格铜箔量产技术,固态电池适配铜箔产业化进程加速,技术迭代正持续重塑产业竞争版图。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有采用AI辅助,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