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长江有色金属网2025年10月23日数据,多晶硅主流产品报价呈现显著分化:多晶硅均价49,750元/吨,复投料、菜花料、致密料分别报52,750元/吨、48,250元/吨、51,250元/吨。
供给端:产能释放与季节性调整形成拉锯
国内冶炼企业复产进程加速,部分前期检修产能逐步恢复,但受西南地区枯水期电力成本攀升影响,四季度产能释放节奏面临调整。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在产企业产能利用率维持在75%左右,行业总库存量攀升至历史高位,市场呈现“高库存、低周转”特征。进口方面,海外低价原料补充部分供应缺口,但受地缘政治因素扰动,原料稳定性面临挑战。
需求端:光伏装机增速放缓与技术路线迭代
四季度光伏终端需求持续疲软,组件厂商订单增量有限,硅片企业开工率稳定但采购节奏放缓。技术路线方面,N型电池渗透率提升推动高端硅料需求,但普通料价格已逼近成本线,行业毛利率收窄。海外市场面临库存高企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新兴市场订单增速难以抵消传统市场萎缩压力。
政策端:产能调控预期与出口管制博弈
行业自律政策要求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但中小厂商为缓解资金压力仍低价抛售,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口管制政策持续影响海外订单,主要进口国技术标准升级形成贸易壁垒。与此同时,碳关税政策倒逼企业加速低碳技术研发,具备清洁生产工艺的企业竞争优势凸显。
宏观机制:能源转型与金融属性的双重冲击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背景下,光伏装机增速放缓与产能释放周期错配,行业面临长期过剩压力。大宗商品金融属性增强背景下,期货市场持仓量变化对现货价格形成传导效应。需警惕两大风险:一是新兴电池技术商业化进程若超预期,可能颠覆现有晶硅技术体系;二是关联材料价格波动通过产业链传导形成二次冲击。
后市展望:成本支撑或触发阶段性反弹
当前价格已跌破部分企业现金成本线,若持续低于成本线或引发大规模减产,短期或触发技术性反弹。中长期看,行业洗牌加速将推动产能向头部集中,具备连续直拉法或闭环纯度控制技术的企业将掌握定价权,而传统生产工艺企业面临加速出清。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末价格中枢将逐步企稳,但供需格局实质性改善仍需等待需求端出现边际回暖信号。
【信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