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当我们讨论机器人、AI算力时,铜扮何“角色”?

当我们讨论机器人、AI算力时,铜扮何“角色”?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铜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长江有色金属网联合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鹰潭市铜产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2025年铜基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暨鹰潭铜产业链供需对接大会”。本次大会定于2025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市维纳斯皇家酒店举行,旨在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创新,助力企业精准对接供需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于铜,近来甚是热闹。

这被称为“博士”的金属,正站在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聚光灯下,上演着传统与新兴力量激烈碰撞的大戏。

铜市场的热闹,远不止于交易大厅里的喧哗。

时代在发展,夏商周时期的人民根本想不到铜除了炼青铜器还能造一些机器和设备,也不曾想到几千年之后国家会缺铜。

它折射出一个处于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交汇点的世界,对基础材料的渴求与日俱增。

笔者以《机器人与AI:铜资源的下一个隐秘需求与新爆点在哪里?》为主题,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向大数据提问,一起来看看AI算力给出的答案。

 

1 机器人产业耗铜量分析

机器人产业,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铜金属需求的一个新兴增长点,其需求贯穿了从核心零部件到配套基础设施的整个产业链。根据各类机器人的技术特性和应用场景,其单机耗铜量呈现显著差异。

人形机器人虽然单机耗铜量相对较低,但其关节数量多(远超传统工业机器人),导致驱动电机和线束用量激增,成为用铜量的关键决定因素。此外,支持机器人运行的 "算力基础设施" (如分布式算力中心)本身也需要大量的铜缆和散热系统,间接推动了铜需求。

从市场规模和增长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在爆发前夜。一些机构预测,从2024年到2027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可能高达154%。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对铜材的年需求量预计可达38万至42万吨,甚至有的预测认为全产业链需求可能达到81万吨。尽管这一数字与电动汽车或电网建设等大型领域相比总量仍然相对较小,但它无疑是增长最快的潜在领域之一,代表了重要的结构性变化。

技术演进对机器人用铜需求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电机技术向高频高精度发展(如磁悬浮电机),可能会增加电机的用铜密度;另一方面,材料科学的进步(如追求极致轻量化)也可能在非导电结构件上出现对铜的替代。但总体来看,铜在导电领域尚无可行的完美替代品,其在机器人产业中的核心地位仍将维持。

2 AI算力产业耗铜量分析

AI算力产业对铜的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两个层面:AI硬件本身的铜消耗以及算力基础设施的铜需求。在AI硬件方面,以英伟达H100芯片为例,其内部铜线连接长度已超过2公里,单颗芯片铜消耗量相当于传统电子设备的百倍。更颠覆性的是,英伟达GB200芯片已全面采用铜缆替代光模块,"铜进光退"成为行业新趋势。GB200 NVL72在一个机架中配置了72个GPU,使用5000根NVLink铜缆进行交换机和GPU之间的连接,单台服务器中铜缆总长度接近2英里。使用铜而不是光学器件,可以为每个服务器机架节省20千瓦的电力。

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一个10MW的中型AI数据中心仅电力线缆的铜消耗量就达上百吨,相当于数百辆新能源汽车的用量。AI服务器相较于传统服务器,单机耗铜量大幅提升。根据行业数据,单台GB200服务器铜用量达15-20公斤(传统服务器仅5-8公斤),配套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使单柜(8台)铜用量超200公斤。若2025年GB200出货量达50万台,仅这一型号将拉动铜需求7500-10000吨(占2023年全球铜需求0.3%-0.4%);到2030年,AI服务器及配套设备铜需求或突破50万吨/年(占全球铜需求2%以上)。

铜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中具有不可替代性。AI算力的核心是"连接密度"与"能效比",铜的物理特性(导电性仅次于银、成本仅为光纤1/5)决定了其在数据中心内部短距互联(<20米)中的不可替代性。即使未来光模块技术进步(如硅光模块),铜缆仍将在AI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叠加AI服务器5-8年的更新周期,铜需求将形成"持续性强、粘性高"的新增长极。

然而,对于AI产业对铜需求的影响,市场上也存在不同声音。贸易公司托克首席执行官表示,未来十年铜需求仍将主要来自传统应用领域,而非数据中心和国防工业。托克公司预测,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铜需求同比增长约7万吨,而耐用消费品出货量(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将带来25万吨需求增长。未来十年间,托克预测人工智能将贡献100万吨铜需求增长,占同期总需求增幅1000万吨的10%。

3 传统与新兴领域需求的协同拉动

3.1 传统领域需求
尽管机器人和AI产业对铜的需求增长迅速,但传统领域仍然是铜消费的主力军。根据托克公司的预测,未来十年铜需求90%仍将来自传统基础设施、建筑、城市化及消费品领域。具体来看,从历史消费结构分析,1990—2020年期间,全球铜需求与传统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其中,建筑、家电及传统汽车等三大领域的合计消耗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不过,传统领域的铜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迁。建筑领域曾是铜消费的支柱型产业,占全球铜消费总量的比重一度超过30%。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结构出现变化以及主要经济体城镇化进程进入成熟阶段,建筑用铜需求开始趋势性放缓。以中国为例,建筑行业用铜占比已从过去的30%以上降至目前的约24%,预计到2030年进一步萎缩至18%。

家电行业是铜的另一传统重要应用领域,尤其是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对铜管需求较大。然而,该领域也呈现增长放缓特征。从传统汽车行业来看,每辆燃油车平均用铜量20~25公斤,主要应用于线束、散热器等部件,随着新能源汽车替代加速,传统汽车用铜需求面临长期下滑压力。

3.2 新能源领域需求
与传统领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领域对铜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绿色能源转型带来了显著的铜需求增量,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已成为驱动铜需求增长的核心因素。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用铜量显著高于传统燃油车,每一辆纯电动汽车平均用铜量达65~83公斤,是燃油车的3~4倍。其中,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绕组及充电设施是主要用铜部件。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400万辆,中国市场份额超过50%。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2500万辆,相应地,铜需求将增长至120万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8%。中银国际进一步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和充电站的铜消耗量将约为54万吨,比去年水平多五倍,到2030年将增至100万吨,到2035年料增至130万吨。

充电设施:充电桩需求的激增也带来了可观的铜消费。直流快充桩单桩耗铜25-30公斤,以2027年新增160万直流枪计算,仅此一项将消化4.8万吨铜。若计入电缆及变压器,公共充电领域年铜需求达2.5万吨。2025年末国家连发配电网规划与"三年倍增"行动方案,提出的2800万充电设施目标,相当于未来三年日均新建2.56万个充电桩,这场基建狂潮将直接拉动百万吨级金属消费。

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及储能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投入铜材料。每兆瓦光伏装机需耗铜约5.5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25—2030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350吉~400吉瓦,仅此一项就将带来约200万吨/年的铜需求。而海上风机每兆瓦用铜量高达15吨,显著高于陆上风机(约5吨/兆瓦)。随着海上风电装机量提升,风电领域用铜量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风电领域用铜量将达到120万吨,较2023年增长80%。

电网基础设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消耗大量铜材,特高压输电线路每公里耗铜量达55吨以上。中国"十四五"规划新建的24条特高压线路将直接拉动铜消费量超6万吨。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电网升级也将贡献增量需求。

4 铜供应面临的约束与挑战

4.1 产能增长受限
全球铜供应面临多重刚性约束,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首先,资源品位下降是行业面临的长期挑战。全球主要铜矿平均品位从10年前的1.0% 以上降至目前的0.7%~0.8%,智利、秘鲁等主要产区的铜矿品位年均下降约5%。品位下滑直接推高开采成本,并限制产量释放。全球铜矿平均品位从2000年的1.5% 降至2024年的0.8%,开采成本(现金成本)从2010年的3000美元/吨升至2024年的5500美元/吨(部分高成本矿企成本超7000美元/吨)。

其次,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未来供应增长。2015—2020年,全球铜矿勘探预算削减约40%,导致新发现大型铜矿数量锐减。尽管近年来资本开支有所回升,但项目从勘探到投产通常需要7~10年的周期,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供给。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处于建设阶段的大型铜矿仅有12个,预计到2030年新增产能约300万吨,而同期全球铜需求的增量预计达800万吨,新增产能仅能满足37.5% 的需求增量。

铜矿开发具有长周期特性,一个大型铜矿从规划、勘探到正式投产,通常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整个过程可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勘探阶段需2~3年,可行性研究阶段需3~4年,矿山建设阶段需5~6年,投产与达产阶段需2~3年。这意味着如果当前不加速铜矿勘探与建设,到2030年代,全球铜市场将面临每年500万吨以上的供需缺口,相当于2025年全球铜总产量的20%,缺口规模将随着需求增长进一步扩大。

4.2 地理分布与政治风险
全球铜产业链存在显著的 "地理错位" 现象,上游矿产资源高度集中于南美地区,而中游冶炼加工能力则向中国高度集聚,这种上下游的空间割裂,使得全球铜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变得异常脆弱。

从资源分布来看,南美地区是全球铜资源的"核心产区"。智利的铜储量约为2.9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23.8%,其Escondida铜矿、Collahuasi铜矿是全球产量前两位的铜矿,2025年智利铜产量预计达58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23.2%。秘鲁的铜储量约为1.2亿吨,占全球总储量的9.8%,2025年铜产量预计达24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9.6%。此外,墨西哥、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铜储量合计占全球总储量的10% 以上。也就是说,南美地区的铜储量与产量均占全球的40% 以上。

而从冶炼加工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铜加工的"中心"。2024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量为1595万吨,占全球消费量的58%,同比增速-1.1%。2025年预计中国精炼铜需求量将增长至1537万吨左右。

地缘政治风险进一步加剧了供应不确定性。2025年7月,特朗普宣布考虑对进口铜征收50% 关税,引发美国铜期货价格一度飙升近10%。资源国的税收政策、出口限制及环保标准升级也可能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与不确定性。例如,智利新宪法拟征收35% 矿业税,秘鲁社区冲突频发(2024年Quellaveco矿因抗议停产1个月),海外铜矿供应不确定性加剧。

4.3 气候与环境约束
气候变化正成为威胁全球铜供应的重要风险。铜矿开采是水资源密集型产业,而全球主要铜生产国正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压力。核心产区如智利沙漠面临严重缺水停产风险。普华永道发布报告警告:到2035年,全球约32% 的半导体生产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铜供应中断而受到严重影响,这一比例是当前水平的四倍。

此外,环境标准提升和社会责任要求加大,也增加了铜矿开采的复杂性和成本。为了保障资源安全,中国企业加速海外铜矿投资。2024年,中资企业境外权益矿产量突破180万吨,预计到2030年海外权益矿占比将提升至总需求的35%。

5 供需平衡与价格展望

5.1 供需缺口分析
基于供需基本面分析,未来2~3年铜价有望保持强势运行。从供需平衡来看,预计2025—2027年全球精炼铜供需缺口将逐步扩大,从2025年的20万吨增至2027年的80万吨。这种供需紧张格局为铜价提供上行基础。高盛将其对2025年全球铜市场预测从供应过剩10.5万吨调整为短缺5.55万吨。

全球显性库存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紧张局面。2025年3月,LME铜库存降至14.8万吨的10年低位,上海保税区库存同比减少42%。低库存增强了价格弹性。截至10月17日,全球三大交易所铜库存总量为56.09万吨,较9月底增加2.85万吨,同比增幅为3.72万吨。三大交易所库存呈现明显的分化走势:COMEX铜库存已连续7个月增长,攀升至34.56万短吨;LME铜库存于8月底触及15.89万吨后转入新一轮去库,降至13.72万吨;上期所铜库存自10月以来持续累积,增至11.02万吨。

铜精矿供应紧张从加工费就可以直观体现。国内铜精矿现货加工费(TC)持续承压,近半年来在-40美元/干吨的深度负值区间徘徊。相关数据显示,10月17日进口铜精矿指数为-40.97美元/干吨,较9月底下降0.61美元/干吨,同比大幅下滑51.45美元/干吨。市场预计2026年长单加工费将低于今年水平。

5.2 价格前景与影响因素
综合来看,预计铜价在2026—2027年有望创出历史高位。国际矿业资深人士罗伯特·弗里德兰(Robert Friedland)预测,铜价必须达到15000美元/吨才能刺激大量投资新矿山建设。他认为,"未来20年全球需要巨量的铜。这是过去4年我对铜需求进行的预测。它不需要复杂的方法来预测铜价走向。铜将再次出现上涨"。

当然,铜价上涨过程并非线性发展,还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例如,如果全球经济放缓,则可能削弱铜需求,导致供需平衡表恶化。或者高成本压力下的技术替代,铝代铜技术在低压电缆领域的渗透率已提升至35%,可能对铜需求产生结构性冲击。此外,资源国的税收政策、出口限制及环保标准升级可能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与不确定性。而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等突发事件可能扰乱全球铜供应链,引发价格剧烈波动。

在宏观不确定性加大与基本面偏强支撑的共同作用下,预计沪铜将以高位震荡走势为主。中国国际期货分析师指出,沪铜主力合约下方关键支撑区间参考84000~84200元/吨。

5.3 不确定因素分析
尽管铜需求前景总体乐观,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可能改变供需格局:

技术替代:铜价高企可能加速替代材料的研发和应用。铝代铜技术在低压电缆领域的渗透率已提升至35%,可能对铜需求产生结构性冲击。在机器人领域,材料科学的进步(如追求极致轻量化)也可能在非导电结构件上出现对铜的替代。

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暂时抑制铜需求。目前,高铜价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下游需求,多数企业仅维持刚需采购,部分订单因定价与现价倒挂而被迫延后交付。

政策导向:各国政府对新能源、AI等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将影响铜需求的增长速度。例如,中国2025年末连发配电网规划与"三年倍增"行动方案,直接推动了充电设施领域的铜需求。

6 结论与战略建议
综上所述,机器人和AI产业作为新兴的铜需求增长点,虽然目前绝对量相对传统领域和新能源领域较小,但其增长迅猛且具有结构性意义。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对铜材的年需求量预计可达38万至42万吨,甚至可能达到81万吨;AI服务器及配套设备铜需求或突破50万吨/年(占全球铜需求2%以上)。这些新兴需求与新能源领域的铜需求(电动汽车领域到2030年将达120万吨/年)共同构成了铜需求的新增长极。

与此同时,铜供应面临刚性约束:全球铜矿品位下降、投资不足与地理分布集中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预计到2030年,全球铜市场将面临每年500万吨以上的供需缺口,相当于2025年全球铜总产量的20%。这种供需格局的转变将支撑铜价在中长期内保持上行趋势。

铜作为"电气工业的粮食"和能源转型与科技革命的关键材料,其战略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在机器人和AI产业带来的新需求驱动下,铜资源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既带来挑战,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

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促进铜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长江有色金属网联合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鹰潭市铜产业发展中心,共同主办“2025年铜基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暨鹰潭铜产业链供需对接大会”。本次大会定于2025年11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市维纳斯皇家酒店举行,旨在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创新,助力企业精准对接供需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1、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2025年11月20日

签到时间:

2025年11月19日14:00 - 20:00

2025年11月20日08:00 - 08:30

会议地点:深圳市维纳斯皇家酒店(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店)

酒店地址:广东深圳宝安区沙井镇沙井街道沙井路118号

2、参会对象

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领导、涉铜高校、研究院专家学者,铜及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企业家代表等。

3、会议组织

指导单位:鹰潭市人民政府、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主办单位: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鹰潭市铜产业发展中心、长江有色金属网

承办单位:长江有色电子商务(厦门)有限公司、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江西省铜行业协会

协办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行业协会、鹰潭市铜行业协会、深圳市机器人特种线缆行业协会、厦门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深圳市电子行业协会、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

支持媒体:中国有色金属报、长江铜业网、南方财富网...

4、大会具体日程

11月19日(周三)

14:00-18:00

报到&自由接洽

闭门会议(特邀嘉宾)

18:00-20:00

自助晚餐

11月20日(周四)

08:00-08:30

会议签到

第一阶段:09:00-10:30供需对接会

(三个平行座谈对接会)

09:00-10:30

机器人特种线缆对接会

电子信息对接会

铜合金及连接器对接会

第二阶段:10:30-12:00开幕式&报告会

10:30-12:00

领导致辞

鹰潭铜基新材料集群高质量发展介绍

--鹰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产业合作签约仪式

2026年全球宏观经济对铜市场供需及价格影响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工业品处处长杨青

12:00

午餐

下午主题报告

14:00-18:00

1、全球新能源革命对高端铜材市场的影响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永明

2、AI智算服务器对关键材料铜的技术要求与挑战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工艺专家魏新启

3、高端铜合金板带材“连铸-连挤”短流程加工新技术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张士宏

茶歇

4、机器人特种线缆的分类与要求

--太阳电线(东莞)有限公司工程课长任江勇

5、固态电池对铜箔的技术要求及突破

--湖北诺德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国栋

6、连接器用高性能铜板带国产替代

18:00

晚餐

11月21日(周五)参观考察企业

8:30-12:00

深标智能检测与评定技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大族机器人(激光设备和机器人)

12:00

午餐

下午

自由活动&嘉宾返程

5、会议报名

1、本次大会前200人无会议费,交通和住宿费用自理。会议期间用餐由主办方统一免费安排。

2、报名方式:统一采取线上报名方式,报名成功后凭报名二维码签到。


联系人:邓女士 15060735978、18150902728

本次大会为铜加工企业、装备辅料和有关单位开展宣传推广提供合作服务,数量有限,先报先得,欢迎垂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行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