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出光兴产双线突围:押注物流电气化先锋+千亿级固态电解质量产,剑指全球碳中和技术高地

出光兴产双线突围:押注物流电气化先锋+千亿级固态电解质量产,剑指全球碳中和技术高地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10月24日,日本传统油气巨头出光兴产宣布通过企业风险投资部门战略投资荷兰物流电气化公司Maxwell+Spark B.V.,同步加速其固态电解质核心材料的量产布局。

10月24日,日本传统油气巨头出光兴产宣布通过企业风险投资部门战略投资荷兰物流电气化公司Maxwell+Spark B.V.,同步加速其固态电解质核心材料的量产布局。这一“下游应用+上游材料”双轮驱动战略,不仅标志着出光向低碳能源转型的决心,更揭示了全球固态电池产业链竞争的新格局——从实验室技术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跃迁。

【核心看点1:物流电气化赛道的关键落子】

Maxwell+Spark(简称m+s)作为欧洲物流电气化领域的隐形冠军,其自主研发的锂离子电池系统通过低压安全架构与智能软件算法,成功替代传统柴油制冷系统和铅酸电池,应用于冷藏集装箱与叉车场景。据Tricxn数据,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已完成B轮融资,客户覆盖欧洲、北美及非洲市场,其技术核心在于通过连接器优化与能量管理系统,在-30℃至60℃宽温域下实现98%以上的能量效率,较传统方案降低30%运营成本。
此次投资是出光在电气化应用端的重要布局。m+s的解决方案直接响应全球物流行业“脱碳”痛点——以欧盟CBAM碳关税、中国“双碳”政策为驱动,全球物流电气化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7000亿元,其中冷链物流、港口叉车、干线运输三大场景贡献超60%增量。出光通过此次合作,不仅获得m+s的电池管理系统专利授权,更可借其全球物流网络验证固态电池的实际工况数据,形成“材料-设备-场景”的闭环验证。

【核心看点2:固态电解质量产的技术突围】

在上游核心材料领域,出光的布局更具战略纵深。其位于千叶县袖浦市的次世代技术研究所内,小型实证设备二号厂房已完成扩建,年产固态电解质样品能力提升至十数吨级。该项目获日本经济产业省“蓄电池供应保障计划”认证,总投资11亿日元,最高可获6亿日元政府补助,目标直指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量产技术的规模化验证。

技术突破的底气源于出光30年的技术积累:自1994年成功开发硫化锂量产技术(从石油副产品中高效提取硫资源),到2007年启动固态电解质专利布局,再到2021年吨级小试工厂投产,出光已形成“硫资源循环-电解质合成-正极材料联产”的完整技术链。特别是与丰田的深度合作——双方自2013年联合开发全固态电池,2023年深化供应链共建,计划2027年实现搭载出光固态电解质的丰田EV商业化。丰田最新披露的测试数据显示,该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以上,充电10分钟可续航500公里,且零自燃风险,较现有三元锂电池安全性提升3个数量级。

【行业意义: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

出光的双线布局折射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的竞争本质——不仅是材料科学的突破,更是产业链协同能力的比拼。在政策端,日本将固态电池列为“国家战略技术”,通过补贴推动企业研发;在技术端,出光与丰田、松下形成“材料-电池-整车”的本土生态链,而中国宁德时代、比亚迪则通过半固态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形成对垒;在应用端,物流电气化作为固态电池的早期落地场景,其标准化进程(如电池接口、换电协议)正倒逼产业链技术规范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出光的转型路径具有行业示范价值:传统能源企业通过“投资+自研”双轨模式切入新兴赛道,既规避了转型风险,又构建了技术壁垒。正如出光固态电解质开发负责人中谷展人所言:“量产难点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将粉末状材料均匀混合的规模化生产工艺——这需要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与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

【未来展望】

随着2025年千叶硫化锂大产能工厂投产、2027年丰田EV固态电池车型上市,出光有望在全球固态电池量产竞赛中占据先机。而物流电气化场景的持续渗透,将为其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终极验证场域。这场由传统能源巨头发起的转型,或将改写全球电池产业的竞争版图——当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样品”变为“物流场景标配”,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或将提前十年。

【结语】

从石油炼化到固态电池,从物流电气化到全球供应链重构,出光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一个真理: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没有永远的“传统企业”,只有不愿革新的“旧思维”。当固态电池的量产曙光穿透实验室的玻璃窗,一场关于技术、资本与生态的全球竞赛,才刚刚开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固态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