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2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多晶硅主流型号441#、553#及3303#硅报价单日普涨200元/吨,其中3303#硅均价突破1.1万元/吨。
光伏产业链在产能调整、政策干预与市场需求间的复杂博弈。当前行业正处于能耗标准升级、行业自律深化与全球需求分化的多重窗口期,市场格局面临深度重构。
供给端:产能收缩与库存转移并存
国内多晶硅产能正经历政策驱动的深度调整。现有产能中约26.4%无法达到基准能耗要求,需在2026年底前完成技改或退出,预计有效产能将降至240万吨/年。尽管短期产量仍维持高位,9月周度产量约3.1万吨,但头部企业通过减产控销策略,推动市场阶段性供应偏紧。库存方面,多晶硅社会库存仍处20万吨以上高位,但硅片环节库存已降至16.89GW,显示压力向下游传导。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区丰水期结束可能引发四季度减产,进一步加剧供应波动。
需求端:N型技术渗透与终端博弈加剧
下游需求呈现结构性分化。硅片企业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海外订单支撑,开工率提升,183N和210N硅片排产增长。电池片环节虽尝试跟涨,但组件端因终端电站收益率下滑维持低价竞争。海外市场成为关键变量,中东、拉美地区订单增长部分抵消国内疲软,但欧盟碳关税(CBAM)第二阶段实施使出口成本增加,制约需求释放。
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严控光伏产能无序扩张,要求新建项目配套先进技术,倒逼低效产能退出。行业自律会议频发推动减产,内蒙古、青海等地企业已启动控产计划,但西南地区丰水期复产产能部分对冲减量。市场传闻的战略收储计划若落地,或消化超100万吨库存,但政策细节尚未明确,企业扩产决策保持谨慎。能耗新标的实施将重构成本曲线,具备自备电厂或颗粒硅技术的企业有望在行业洗牌中胜出。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保持增长,2025年预计突破400GW,但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加剧。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进口多晶硅满足低碳认证,欧盟碳关税推高出口成本,中国厂商加速布局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海外基地以规避风险。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工业硅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西南地区电价上浮政策使多晶硅边际成本支撑位升至4.3万元/吨。在“双碳”目标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夹击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驱动的价值竞争。
当前多晶硅市场正处于政策底与市场底的博弈阶段。短期价格波动受情绪与库存周期主导,中长期走势则取决于产能出清节奏与技术迭代速度。
【仅供参考,消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