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气指数全景:稳中趋弱,供需矛盾隐现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最新数据,2025年3月中国钨钼产业景气指数为25.1,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正常”区间;先行合成指数42.3,环比上升1.5个百分点,预示短期行业运行趋于平稳。这一数据反映出钨市正面临“需求分化、生产收缩、利润承压”的三重挑战:
价格指数回落:3月钨钼价格指数降至19.8(环比下降),显示市场活跃度降温,下游采购趋于谨慎;
生产端大幅收缩:钨钼生产指数降至-35.5(环比下降15.4个百分点),主因环保限产、成本压力及企业主动去库存;
利润空间压缩:主营业务收入指数下降29.8个百分点至39.5,利润总额指数跌至-6.0(环比降14.5%),反映企业增收不增利的困境。
二、核心矛盾拆解:高端需求崛起VS传统领域疲软
高端领域“逆势增长”
光伏钨丝与硬质合金:尽管粗钢产量指数因房地产低迷同比下滑11.8%,但光伏钨丝渗透率持续提升(2024年渗透率12%),硬质合金在数控刀具、军工领域的进口替代加速,支撑高端需求韧性;
龙头企业布局深化:厦门钨业斥资20亿元扩建光伏钨丝产线,目标市占率超85%;中钨高新整合柿竹园钨矿资源,构建全产业链闭环。
中低端市场“需求萎缩”
出口受限:美国对华加征50%钨制品关税政策持续施压,3月钨铁出口价格承压于38.5-39.5美元/千克,海外订单同比降幅超40%;
成本传导受阻:钨精矿库存降至历史低位,但下游冶炼企业压价采购,导致江西、湖南主产区现货流通量收缩。
资金与政策博弈
资金流向分化:3月钨概念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3.28亿元,但厦门钨业、中钨高新等龙头企业仍获机构增持,反映市场对技术壁垒企业的长期看好;
政策调控加码:国内钨矿开采总量控制(2025年指标11.4万吨)、出口配额缩减(首批配额同比降5%),倒逼行业向高附加值转型。
三、未来趋势推演:震荡筑底与结构性机会并存
短期市场逻辑:
价格支撑与压力并存:钨精矿成本线(14.2-14.3万元/标吨)形成底部支撑,但出口疲软与库存消化缓慢抑制上行空间,预计二季度钨粉价格维持310,000-315,000元/吨震荡;
资金避险情绪升温:4月18日钨概念板块振幅扩大至8.02%,洛阳钼业、湖南黄金等成分股波动加剧,建议关注低估值资源型企业。
长期转型路径:
技术突破驱动溢价:光伏钨丝(渗透率目标2026年达20%)、超硬合金刀具(替代进口份额超30%)等高毛利产品将成盈利增长极;
全球资源争夺白热化:欧盟拟建立10万吨钨战略储备,中国凭借70%矿储优势或主导定价权重构。
四、投资策略建议
关注技术龙头:厦门钨业(光伏钨丝)、中钨高新(硬质合金扩产)等企业技术壁垒深厚;
警惕出口依赖风险:规避以低端制品出口为主、转型滞后的中小企业;
跟踪政策红利:欧盟战略储备招标、国内“专精特新”补贴落地或催生阶段性行情。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