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对钐、钆、铽等7类中重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政策落地,稀土板块再度成为市场焦点。政策端的收紧叠加新兴需求的爆发,推动稀土产业链进入战略机遇期。
此次出口管制措施被业内视为中国强化资源自主可控的重要举措。行业研报指出,中国稀土矿储量占全球约70%,冶炼分离及磁材产能占比更高达90%,形成了从资源开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海外关税政策激进化背景下,中国通过生产、出口双重管制强化反制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全球稀土供应链的“话语权”。与此同时,政策引导下的资源集约化开发趋势加速,国内某大型稀土集团近期透露,其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指标完成率创历史新高,绿色开采技术突破显著提升了资源保障能力。
需求侧的爆发为稀土产业注入长期增长动能。高性能稀土磁材作为节能电机、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材料,正迎来结构性增长。数据显示,单台人形机器人所需稀土永磁材料超过2公斤,与一辆新能源汽车用量相当。若未来人形机器人需求达到百亿台级别,其磁材消耗量将远超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空间。此外,全球能源转型推动风电、节能家电等传统应用领域持续扩容,叠加国内设备“以旧换新”政策带来的存量替换需求,行业预计2026年稀土磁材总需求量复合增速将达14%。
当前稀土板块呈现“攻守兼备”特性。一方面,出口管制政策推动稀土价格温和上行,具备资源优势的龙头企业盈利稳定性增强;另一方面,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打开远期成长空间,技术领先的磁材企业估值弹性凸显。二级市场数据显示,4月16日稀土永磁板块成交额突破220亿元,部分成分股连续三日获资金净流入,反映出市场对行业前景的积极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正在重塑竞争格局。国内科研机构联合企业突破高纯稀土金属靶材、高端催化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推动稀土元素向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高端领域延伸。行业统计显示,2025年稀土功能材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应用占比已提升至42%,较五年前翻逾两倍。某机构分析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与材料研发深度融合,稀土新材料的迭代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为行业创造超额收益机会。
在政策护航与需求共振下,中国稀土产业正从“资源主导”向“技术主导”跨越。尽管短期需关注海外供应链重构带来的挑战,但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集群化发展、智能化改造持续降本增效,叠加新兴应用的指数级增长,稀土板块的战略价值或将持续凸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