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发布最新研究报告指出,随着工艺难题的突破与终端需求激增,背接触(BC)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光伏行业正迎来新一轮技术迭代浪潮。作为下一代高效光伏技术的代表,BC电池凭借其转换效率、发电性能及成本优势,成为头部企业产能扩张的核心方向。
隆基绿能近期召开的BC2.0技术发布会成为市场焦点。该公司推出的全新Hi-MO 9组件,量产效率预计达24.8%,综合功率提升至670W,较主流TOPCon组件效率提升1.5%,单瓦发电量增益达8%-11%,同时系统平衡部件(BOS)成本可降低11-22分/W。这一突破标志着BC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的临界点已至。中信证券分析认为,BC技术兼具效率极限突破潜力与平台型技术兼容性,未来三年内有望成为光伏市场的主流选择。
产能布局方面,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BC技术落地。据行业统计,2024-2027年全球主要厂商规划新增BC产能超40GW/年,而现有TOPCon产线改造潜力更达780GW,设备升级需求将催生千亿级市场。中信证券指出,BC技术对产业链各环节提出更高要求:设备端需新增2-3道激光工艺及1-2道镀膜工艺,带动激光器短波长升级与LPCVD(低压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用量翻倍;辅材端则需适配导电浆料、新型焊带等创新材料,技术壁垒提升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市场前景方面,机构预测2025年将成为BC技术从“示范性应用”转向“规模化放量”的关键节点,预计当年全球BC组件渗透率将达7%,2027年有望攀升至20%,对应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分布式光伏与集中式电站双轮驱动下,BC组件凭借高颜值、高功率特性,在欧美高端市场已形成溢价优势。以欧洲为例,同等土地面积下,BC组件装机容量较传统产品提升5%,全生命周期发电效益优势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技术降本路径日益清晰。当前BC组件单瓦成本约0.72元,通过贱金属替代、良率提升及设备投资优化,未来有望与TOPCon实现成本持平。隆基绿能等领军企业通过工艺简化与智能制造,已将BC产线工序从21道压缩至14道,良率水平追平主流技术,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
中信证券建议投资者聚焦三条主线:具备BC技术先发优势的电池组件企业、受益于设备升级的激光与镀膜设备供应商,以及新型导电材料与封装胶膜厂商。随着政策端“光伏领跑者计划”对高效技术的倾斜,BC产业链或迎来持续3-5年的高景气周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