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近日获授权“电池及车身一体化结构”专利,引发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地震。该专利通过将电池包壳体顶部横梁与车身直接集成,创新性实现三大突破:结构强度提升40%、车身减重约15%、续航里程增加8%-10%。与传统方案相比,其“地板面板-电池壳体一体化”设计大幅减少冗余结构,同时利用横梁增强侧碰传力性能,解决安全与轻量化的核心矛盾。
技术对比凸显竞争优势
当前电池车身一体化赛道竞争激烈:特斯拉CTC技术通过电芯直连底盘实现减重20%,比亚迪CTB方案以刀片电池提升整车刚度至40000N·m/deg。小米专利的独特性在于模块化横梁设计,既保留结构升级空间,又降低热管理系统匹配难度,为量产提供可行性。行业专家指出,这一设计可能推动新能源汽车从“功能叠加”向“系统融合”演进。
供应链与量产挑战并存
技术落地需攻克电芯封装、热管理协同及制造工艺三大难关。小米或采取“高端车型验证+主流市场渗透”策略,逐步构建柔性供应链体系。目前,其SU7 Ultra已通过宁德时代麒麟II电池实现CLTC续航630km,叠加专利轻量化效果,未来车型有望突破700km大关。
市场影响与用户价值
该专利不仅提升用户续航体验,更通过结构创新降低碰撞风险。券商报告预测,技术创新将支撑小米汽车估值上调15%-20%。对行业而言,专利外溢效应或倒逼传统车企加速转型,推动新能源汽车进入“性能+安全”双升级新阶段。
结语
小米汽车以结构革命切入新能源汽车竞争下半场,其电池车身一体化专利标志着技术整合新纪元的开启。这场由专利引发的技术迭代,正在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