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光伏市场再度被“收储”传闻搅得沸沸扬扬,然而,与市场预期的热烈反应截然不同,多晶硅期货价格不仅未涨,反而大幅跳水。截至11月7日收盘,主力2601合约报53215元/吨,周跌幅高达5.51%。这场“传闻风暴”为何未能点燃市场热情?多晶硅价格涨不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
一、“收储”传闻频落空,市场信心渐消磨
自5月以来,“收储”消息便如“高频闹钟”般在光伏市场响起,平台公司成立、政策即将落地等传闻不绝于耳,但至今未见官方实质性动作。随着传闻的反复出现,市场对其敏感度逐渐降低,甚至产生了“狼来了”的效应——投资者开始对未经证实的消息持谨慎态度,不再轻易跟风。
此次预期再次落空后,期货盘面迅速回吐涨幅,市场重心重新回归基本面。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当前光伏市场的核心矛盾:政策预期与现实落地之间的错位。
二、期货升水收窄,套保成“紧箍咒”
期货市场的波动,本质上是现货基本面的“晴雨表”。当前,多晶硅现货价格与期货的基差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数据,多晶硅N型复投料现货均价为5.32万元/吨,而期货升水(期货价格高于现货的部分)已从4000元/吨大幅缩水至约1000元/吨。
“基差回落迅速,套保和套利空间大幅收窄。”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期货升水结构的收缩,意味着企业通过期货市场锁定利润的空间减小,套保压力反而成为压制期货价格上涨的“无形之手”。简言之,现货基本面若无法提供有力支撑,期货的“虚高”终将回归理性。
三、供需两弱:供应缩水难敌需求疲软
从基本面来看,多晶硅市场正陷入“供需两弱”的困境。供应端,受西南地区枯水期电价上涨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减产预期增强。据硅业分会统计,11月国内11家在产多晶硅企业中,有两家头部企业计划减产检修,总产量预计下降12.4%。
然而,需求端的表现更为惨淡。数据显示,11月硅片、电池片排产量下滑,光伏装机量同比暴跌53.75%,行业累库压力持续加剧。尽管多晶硅现货价格暂时企稳,但下游硅片、电池片等环节面临跌价风险,利润收缩导致采购需求进一步萎缩。当前,多晶硅库存已攀升至30.1万吨的高位,供过于求的格局未改。
四、价格“涨不动”的深层剖析:政策驱动不足,市场回归冷静
综合来看,多晶硅价格“涨不动”的核心原因在于:政策预期未能转化为实际需求,而现货基本面又缺乏有力支撑。一方面,“收储”传闻虽能短期刺激市场情绪,但若无实质性政策落地,终究难以扭转供需失衡的局面;另一方面,下游光伏装机量大幅下滑,叠加库存高企,多晶硅价格缺乏上涨动力。
此外,期货市场的套保压力与基差收缩,进一步限制了价格上行空间。正如市场分析人士所言:“较弱的基本面暂时支撑不了期货的高升水。”市场正在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而当前的基本面,显然不足以支撑价格持续走高。
五、未来展望:短期难见曙光,长期需待需求回暖
短期来看,多晶硅市场仍将面临供需两弱的压力。供应端虽因成本上升而有所收缩,但需求端的疲软或更持久。若下游光伏装机量未能明显回暖,累库压力或将继续压制价格。
长期而言,行业复苏的关键在于需求端的改善。政策层面,若“收储”或相关刺激措施能实质性落地,或可缓解供需矛盾;市场层面,下游利润修复与装机量回升将是价格反弹的先决条件。
结语:光伏市场的这场“收储”传闻,最终揭示了政策预期与现实落地之间的鸿沟。多晶硅价格“涨不动”的背后,是市场对基本面的重新认知与审视。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盲目追逐传闻,不如密切关注供需变化与政策落地进度——毕竟,在光伏这个“技术+政策”双轮驱动的行业里,理性投资永远比盲目跟风更为可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