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沪铜主力合约早盘低开走弱,午后受外盘反弹带动收于85800元/吨,微涨0.11%。而伦铜则延续强势,北京时间17:07最新价报10681.5美元/吨,涨幅0.78%。这场“内外有别”的行情背后,是铜市正在经历的供应端“地震”与宏观政策博弈的双重考验。本文将从现货市场、宏观变量、供需矛盾三个维度,拆解铜价高位震荡的底层逻辑。
一、现货市场:价格“跳水”与需求“疲态”并存
今日国内现货铜市场呈现下跌态势。长江现货1#铜价报85590元/吨,较昨日跌480元;广东、上海地区分别跌530元、500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铜价整体走低,但各地升贴水出现分化——长江现货升水150-190元/吨,较昨日涨20元;上海地区升水40-120元/吨,持平。这种“价跌升水涨”的矛盾,恰恰反映了市场对后市供应的担忧与短期需求不足的博弈。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洋山铜溢价跌至45美元/吨,创两个月新低。这一指标如同铜市的“晴雨表”,直接映射出国内进口需求的疲软。而国内电解铜库存的持续累积,加上力拓三季度铜产量同比增10%、蒙古OT铜矿产能扩张,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端的压力。
二、宏观变量:贸易摩擦与降息预期的“冰火两重天”
本周,特朗普以“中国减少美豆采购”为由威胁终止部分对华贸易关系,并将食用油贸易纳入报复范畴。这一言论瞬间点燃市场对中美关系恶化的担忧,叠加美国政府停摆风险,部分投资者选择获利了结。而中国此前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美方随即威胁加征100%关税,更是让全球宏观经济前景蒙上阴影。
但峰回路转的是,美联储官员释放鸽派信号,10月降息几成定局。鲍威尔14日重申“一会一议”的政策逻辑,强调劳动力市场“低招聘、低裁员”的困境可能持续。这一表态直接推动美元指数跌破99关键位,为美元计价的铜金属提供支撑。惠誉旗下BMI机构顺势将2025年铜均价预测上调至9650美元/吨,并指出美国降息将刺激制造业投资至2026年。
三、供需矛盾:矿山“塌方”与需求“韧性”的拉锯战
近期全球铜矿供应端可谓“多灾多难”。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计划退出全球铜矿石基准定价体系,直接动摇行业定价根基。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多起矿山事故:印尼Grasberg矿因山体滑坡下调2026年产量指引35%,约27万吨铜供应消失;刚果(金)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因矿震将2025年产量从52万-58万吨下修至37万-42万吨;智利埃尔特尼恩特矿因地震导致产量缩减30万吨。这些供应中断不仅直接减少铜产量,更暴露了矿业满足需求增长的巨大挑战。
但需求端并非全然悲观。中汽协数据显示,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4.6%,占汽车总销量近半;汽车出口65.2万辆再创新高,持续支撑汽车用铜消费。这种“供应收缩+需求韧性”的组合,正是铜价高位震荡的核心逻辑。
总结,站在四季度门槛回望,铜市正经历一场由供应端“地震”与宏观政策博弈主导的“压力测试”。短期来看,贸易摩擦升级与库存累积仍将压制铜价;但长期而言,美联储降息周期、国内铜冶炼反内卷政策、跌价后需求激活效应,以及有限原料增长预期,都将为铜价注入韧性。正如惠誉警示的那样,地缘紧张局势可能限制2026年前铜价涨幅,但“高位震荡”或将成为未来两年铜市的主旋律。在这场“铜博士”的博弈中,唯有把握供需两端真实脉动,方能穿越迷雾,看见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