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电池级四氧化三钴报价区间跃升至340,000-352,000元/吨,均价报346,000元/吨,单日暴涨10,000元/吨。
从供给端观察,全球最大钴生产国刚果(金)实施的出口配额制持续发酵,四季度可用配额量较去年同期缩减超半数,叠加印尼湿法冶炼中间品产能释放进度滞后,导致国内冶炼厂原料库存处于历史低位。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冶炼企业原料周转天数已压缩至15天以下,部分中小厂商被迫减产,进一步加剧供应紧张局面。
需求端呈现传统领域与新兴场景的同步放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进入备货旺季,高镍三元材料需求激增直接拉动高端四氧化三钴采购量,头部电池企业单月订单量环比提升显著。消费电子领域,智能终端产品迭代加速推动钴酸锂需求保持韧性,而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激增,为钴基材料开辟增量市场空间。
市场交易层面,现货流通量缩减推动价格升水期货幅度扩大,贸易商惜售情绪升温,部分企业暂停报价等待更高价位。期货市场持仓量显著增加,投机性资金加速入场,加剧价格短期波动。资本市场对产业链相关企业关注度持续提升,具备资源锁定能力的企业获机构密集调研。
政策环境方面,刚果(金)计划成立国有钴业公司的消息引发供应链重构预期,欧盟碳关税政策倒逼企业加速海外产能布局。与此同时,美国《关键矿物法案》对本土供应链的要求,促使国际电池厂商调整采购策略,具备全球供应链整合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凸显。
宏观层面,大宗商品金融属性修复带动价格中枢上移,但需警惕技术路线迭代风险。高镍三元电池渗透率提升强化钴需求支撑,而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市占率扩大形成替代压力。尽管无钴电池技术商业化进程尚存不确定性,但其进展仍牵动市场对远期需求的预期调整。
当前价格波动本质上是供应链刚性约束与下游补库需求的短期共振,中长期走势仍需观察政策调控力度与技术突破节奏。具备资源自给率优势及技术迭代能力的企业,或将在本轮产业变局中占据先机。
四氧化三钴狂飙背后的三大推手是什么?
推手一:刚果(金)出口配额制引发全球供应地震
作为全球钴资源储量和产量的绝对主导者(占全球储量55%、产量76%),刚果(金)自2025年10月16日起实施的钴出口配额制成为本轮行情的核心导火索。根据政策,2025年四季度出口配额仅1.81万吨,较2024年同期锐减56%,且2026-2027年出口配额进一步收紧至年产量的44%。这一政策直接导致:
• 原料进口断崖:中国钴湿法冶炼中间品进口量9月同比骤降90%,国内冶炼厂原料库存普遍不足15天,部分中小厂商被迫减产;
• 全球供应链重构:印尼湿法冶炼项目因技术瓶颈延迟释放,2025年MHP(镍钴混合氢氧化物)产能仅3.2万吨,远无法弥补刚果(金)供应缺口;
推手二:新能源与新兴需求形成“双涡轮”驱动
钴需求端呈现传统领域韧性增长与新兴场景爆发并行的格局:
• 新能源汽车旺季备货:10月为行业传统备货高峰,高镍三元材料需求激增带动高端四氧化三钴采购量攀升,头部电池企业单月订单量增长;
• 低空经济引爆增量:单台eVTOL飞行器钴用量是新能源汽车的5-8倍,国轩高科固态电池在飞行器领域的应用打开需求天花板,预计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钴需求突破5万吨;
• 储能需求超预期:长时储能项目加速落地,磷酸铁锂电池虽在储能领域市占率达68%,但高电压四氧化三钴(≥3.8V)需求占比提升,形成结构性增长。
推手三:库存低位与资金博弈加剧价格中枢上移
市场供需矛盾在库存端被极致放大:
• 极端低库存:截至10月8日,国内电解钴社会库存仅2,800吨,较年初下降62%,库存消费比低至0.3个月,现有库存仅能支撑10天需求;
• 贸易商惜售:现货市场呈现“零单停报、长协锁量”特征,部分企业暂停报价等待更高价位,现货升水期货幅度扩大至历史极值;
• 期货资金助推:LME钴期货主力合约持仓量突破4.2万手,投机性净多头头寸占比升至32%,资金踩踏式入场加剧短期波动。
后市展望:政策刚性约束下的博弈深化
供应链刚性约束下,机构预测四季度均价将维持在32-35万元/吨区间。中长期看,具备刚果(金)矿权资源、印尼冶炼基地布局的企业将主导利润分配,而中小冶炼厂面临加速出清。
【信息综合自网络,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