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沪期铜市场走出“先稳后暴涨”行情,月均线收涨4.58%至83350元/吨,环比上涨2.2%,同比去年涨幅7.93%。这场价格波动背后,既有美联储降息驱动与鹰鸽博弈交织,也有印尼第二大铜矿泥流事故引发供应恐慌及国内绿色产业升级驱动需求结构变革助力,但同时价格受内贸市场亮点不足制约,因此月度价格上升空间受限。
矿端危机触发供应警报
本月最震撼市场的当属印尼Grasberg铜矿突发泥石流事件。作为占全球产量3%的超级矿山,该矿因灾停产导致第三季度铜销售额锐减,全面复产推迟至2026年上半年。高盛随即下调2025-2026年全球矿山铜供应预期16万和20万吨,花旗更预测伦铜可能冲高至10500美元/吨。国内方面,铜精矿加工费长期低位运行已成行业痛点——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在雄安会议上明确反对“内卷式竞争”,呼吁企业回归价值竞争轨道,此信号直接刺激9月25日沪铜单日吸金77亿元,市场对产业价值重估预期升温。
库存“冰火两重天”显端倪
全球库存数据呈现分化格局:伦敦LME铜库存9月环比下降15,500吨至143,400吨,创近两个月个月新低,与去年同期下降52.3%,处于历史绝对值低位;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延续累库19.17%至95,034吨,刷新三个月高位,但同比去年下降达32.9%,因此整体库存水平依旧处在低位。这种“外降内稳”的态势折射出国内外需求差异——欧洲央行维持利率不变导致降息预期降温,而国内电网投资持续加码,藏粤直流工程带动线缆需求,新能源汽车用铜量已达单月9.1万吨规模。
绿色转型催生结构性机会
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的《有色金属稳增长方案》正在重塑需求格局。方案明确要求扩大高强高韧铝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推广高强高导铜线缆、5G基站散热器等高端铜材,并支持镁合金在新能源部件的深度应用。这直接推动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可降低能耗15%-20%,铜锍连续吹炼设备更新更成为行业标配。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提出的“绿电铝”低碳认证体系,已让符合标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绿色通行证”。
后市“双节”窗口期需谨慎
国庆长假将至,市场呈现“供需双弱”特征。终端消费方面,传统空调行业9月排产下滑6.3%,但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火爆,8月产量达139.1万辆,同比增27.4%。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承压导致进口铜成本上升,洋山铜溢价维持53美元/吨低点。综合机构预测,10月沪期铜价格或运行于78,500-84,500元/吨区间,伦敦期铜则可能在9,850-10,450美元/吨波动。
这场铜价的“月度博弈”揭示: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正在放大区域性事件影响,而中国绿色产业转型已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内生需求。当印尼矿难冲击供应侧时,国内新能源产业用铜需求的刚性增长,正成为平衡市场的重要砝码。对于投资者而言,既要警惕短期价格波动风险,更需把握绿色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机遇。
免责声明,本篇资讯仅对市场进行综合阐述,不作操盘指引,投资需谨慎,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