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公共信息获取,当地时间 4 月 21 日,美国商务部宣布拟对东南亚四国晶体光伏电池的终裁税率震动全球 —— 柬埔寨超 3400% 的反补贴税率、越南近 272% 的反倾销税率,以罕见力度冲击着全球光伏供应链,掀开了能源转型期「产业重构」与「技术博弈」的新篇章。
税率设计的「精准狙击术」
越南作为中企海外产能重镇(占东南亚 65%),核心产线被 271.28% 的反倾销税直接覆盖,迫使晶科、天合等企业对美出口成本飙升至 0.9 美元 / W 以上,传统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柬埔寨以 3403.96% 的「标杆性税率」成为焦点,这个光伏产能仅占东南亚 2% 的小国,实则被用作打压「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警示标本」。
马来西亚虽为韩企保留 0 税率特例,但 81.24% 的反倾销税仍让隆基、晶澳的 5GW 产线承压,暴露美国「扶持韩企制衡中企」的战略意图。
供应链震荡与全球市场再平衡
政策落地 48 小时内,东南亚产业生态迅速重构:
产能迁徙启动:晶科越南 8GW 电池厂开始拆卸设备,50% 产能计划半年内迁至印度,或引发当地外资撤离连锁反应;天合泰国 2GW 组件厂及配套供应链停工,预计拉低该国光伏产业 GDP 贡献 0.8 个百分点。
市场策略转向:隆基马来西亚工厂转向生产双面发电玻璃,通过「技术输出 + 材料出口」模式降低关税冲击,成本仅增 0.03 美元 / W,较直接缴税节省 40% 开支。
区域市场分化:北美本土企业 First Solar 获 14.5 亿美元扶持扩产,但受限于硅料产能不足,组件交付周期延长至 52 周,价格突破 1.2 美元 / W;中东市场逆势爆发,隆基与沙特签署 10GW 订单,价格较美国低 35% 仍保持高毛利。
结语:在重构中定义未来
当美国试图以关税重塑光伏产业版图时,中国企业正用技术突围改写 —— 从越南工厂的战略转移到中东沙漠的电站崛起,从钙钛矿实验室突破到绿氢产业链落地,这场「能源博弈」最终将证明:决定产业命运的从来不是壁垒高度,而是创新速度。当关税风暴渐歇,留在全球能源转型史上的,或许是中国光伏从「产能出海」到「技术领航」的关键一跃。
本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操盘指引(长江有色金属网www.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