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日本、西班牙与韩国工业部门罕见联合发声,直指全球铜冶炼行业正面临“不可持续”的生存危机——铜精矿加工费(TC/RCs)暴跌至负值,冶炼厂反需倒贴矿商钱换原料,产业链利润被彻底颠覆。这一警报不仅震动全球铜市,更敲响能源转型关键材料的供应链安全钟。
核心矛盾:冶炼厂“倒贴钱”成常态
TC/RCs本是矿商支付给冶炼厂的“加工费”,但今年部分现货交易中,这一费用竟跌至负值。例如,某冶炼厂处理1吨铜精矿非但收不到钱,反而要向矿商支付数美元,利润空间被彻底挤压。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直言:“这种畸形价差让冶炼业陷入‘干一吨亏一吨’的死循环,多家企业已宣布缩减产能或退出业务。”
根源:矿紧厂扩的“剪刀差”
全球铜精矿供应持续紧张,而冶炼产能却快速扩张,供需失衡直接导致TC/RCs暴跌。日本JX金属、三菱材料等巨头已率先削减铜精矿处理规模,业内警告若费用无法反弹,全球冶炼格局将迎“长期洗牌”——中小厂或被淘汰,供应链进一步向少数资源国集中,威胁能源转型所需的铜供应稳定性。
三国行动:LME周期间“破局”
三国计划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周期间重点讨论此议题,呼吁业界恢复“可持续水平”的TC/RCs机制,并推动资源国、矿商与冶炼厂三方协同发展。声明强调,当前价差机制已破坏“采矿-冶炼”的平衡,需建立“韧性+公平”的全球铜供应体系,避免对单一国家过度依赖。
行业影响:能源转型“卡脖子”风险
铜作为电动车、光伏、电网等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材料,其供应链稳定直接关乎全球碳中和进程。若冶炼业持续萎缩,铜原料加工能力下降,将直接推高新能源设备的制造成本,延缓全球绿色转型步伐。
展望:全球协同定价机制何去何从
此次三国联合发声,不仅是对冶炼业生存危机的回应,更是对全球大宗商品定价机制的深层反思。未来,如何在资源国、矿商、冶炼厂之间建立更合理的利润分配模式,避免“倒贴钱”的畸形现象,将成为全球铜市乃至整个大宗商品领域的关键课题。
这场由日西韩吹响的“铜冶炼警报”,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存亡,更牵动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命脉。当“倒贴钱”成为常态,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如何让关键材料的供应链,真正走向可持续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