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豫光金铅(600531.SH)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公司泛半导体高纯金属材料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已成功制备出 7N(纯度 99.99999%)级超高纯碲、镉、铟产品,目前正处于客户试用对接阶段,标志着这家传统有色冶炼龙头向高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核心进展:中试阶段突破 7N 纯度,中间品不对外销售
据公司披露,其泛半导体高纯金属材料当前处于中试试验关键期,核心突破集中在三个维度:
-
纯度达标:已量产的 7N 级超高纯碲、镉、铟产品,纯度达到泛半导体产业核心材料标准,其中碲可用于碲化镉太阳能电池、红外探测器等领域,铟则是 ITO 靶材的关键原料;
-
生产链路闭环:明确 6N(纯度 99.9999%)高纯金属仅作为中间产物,不对外销售,全部用于内部升级生产 7N 产品,形成从原料提纯到高端产品的一体化制备能力;
-
商业化启动:已启动下游客户对接流程,产品进入试用验证环节,为后续规模化生产积累应用数据。
产品价值:契合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浪潮
此次研发突破恰逢全球半导体材料产业升级窗口期。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半导体前沿材料市场规模已突破 900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超 12%,而超高纯金属作为芯片制造、光电子器件的核心原料,长期被日本企业主导 80% 的高纯原料供应,国产替代需求迫切。
以豫光金铅已制备的 7N 碲为例,其下游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光吸收效率高(达 95% 以上),正成为光伏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方向;铟则在柔性显示、半导体封装领域不可或缺。行业分析指出,若公司能实现 7N 产品规模化量产,有望打破海外企业对高端高纯金属市场的垄断。
转型支撑:传统冶炼龙头的技术积淀
作为国内铅锌冶炼领军企业,豫光金铅的材料研发突破并非偶然。公司目前拥有铅 90 万吨、锌 50 万吨、铜 20 万吨的年产能,2022 年铟产量已突破 45 吨,在稀散金属回收与提纯领域积累了深厚技术经验。此前公司参与的 “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技术及应用” 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高纯金属制备提供了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将有色金属新材料列为核心发展方向,此次泛半导体材料研发与现有稀散金属回收业务形成协同,有望构建 “传统冶炼 + 高端材料” 的双增长曲线。
后续展望:规模化生产待中试验证
对于市场关注的量产时间表,公司明确表示将 “结合中试试验进展及产品市场情况有序推进”。从行业规律看,半导体材料从客户试用至批量供货通常需 6-12 个月的验证周期,期间还需通过下游企业的可靠性测试与供应链认证。
目前公司尚未披露中试生产线的产能规划及投资规模,后续需持续关注客户试用反馈、技术参数优化等关键进展。市场人士提示,高端半导体材料存在技术转化不及预期、客户验证周期延长等风险,投资者需理性看待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之间的时间差。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