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铝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铝电解槽用长寿命打壳锤头技术和应用”成功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成果评价,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电解铝关键耗材领域实现重大技术跨越,为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铝电解槽打壳锤头是电解铝生产中的核心耗材,传统锤头因材料磨损快、寿命短(通常仅1-2年),导致频繁更换、成本高昂,并影响电解槽稳定性。中铝郑州研究院团队历时5年攻关,成功攻克三大技术难题:
▶合金材料优化:研发出高强度铝基复合材料,通过添加纳米级增强相,显著提升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
▶工艺创新:开发均质混合与堆焊工艺,确保材料性能均匀,避免传统铸造工艺的晶界脆化问题;
▶寿命匹配:通过成分精准调控,使锤头寿命延长至与电解槽(寿命8-10年)同步,减少停槽检修频次。
专家组评价称:“该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创新,复杂程度高,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锤头-电解槽寿命不匹配’难题,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在魏桥集团、中国铝业、云南铝业等全国18家电解铝企业推广应用。数据显示,单吨铝生产成本降低32.5元,按2024年我国电解铝产量4300万吨计算,年可节约成本超14亿元。某试点企业反馈:“锤头更换周期从每年3次降至1次,电解槽运行稳定性提升15%,综合能耗下降2.3%。”
中铝郑州研究院下一步将聚焦材料成分优化与制备工艺升级,目标到2026年将锤头寿命提升至6—8年,进一步降低电解铝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该技术将推动电解铝行业从‘规模扩张’向‘绿色高效’转型,助力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长期以来,高端铝电解槽耗材依赖进口,成本高昂。中铝郑州研究院的突破不仅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更通过“材料-工艺-装备”一体化创新,为全球电解铝行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秘书长指出:“该技术是落实《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重要实践,对推动产业链绿色升级具有示范意义。”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为“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为长江有色金属网原创,版权归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长江有色金属网)”的文章,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公司所有。本站已尽可能对作者和来源进行了标注,若有疏忽造成漏登,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