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行业要闻 > 硅产业链全线溃退:多晶硅价格腰斩,企业减产自救能否扭转颓势?

硅产业链全线溃退:多晶硅价格腰斩,企业减产自救能否扭转颓势?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2025年上半年,中国硅产业链遭遇深度调整,多晶硅、工业硅及硅片三大核心环节全面陷入价格倒挂困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多晶硅均价自2024年5月起跌破行业平均成本线,至今已持续14个月;工业硅和硅片价格也分别在4月底和5月中旬跌入亏损区间。

2025年上半年,中国硅产业链遭遇深度调整,多晶硅、工业硅及硅片三大核心环节全面陷入价格倒挂困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多晶硅均价自2024年5月起跌破行业平均成本线,至今已持续14个月;工业硅和硅片价格也分别在4月底和5月中旬跌入亏损区间。在这场行业危机中,企业被迫通过大规模减产自救,但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仍未解决。

一、现状:全产业链亏损,开工率创历史新低

硅业分会数据显示,多晶硅均价自2024年5月中旬降至3.8万元/吨后,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运行超14个月,单位现金成本倒挂幅度超1.5万元/吨;工业硅价格在4月底跌至9648元/吨,低于成本线运行近3个月,部分企业现金成本已逼近9000元/吨;182尺寸硅片价格5月中旬起降至0.95元/片,成本倒挂时间超2个月,单瓦亏损达0.15元。

为缓解供需矛盾,全产业链启动大规模减产,工业硅、多晶硅、硅片月度开工率分别创下41.9%、38.6%、44.3%的历史新低,其中多晶硅2月产量仅9.2万吨,同比骤降47.4%,头部企业最低开工负荷达24.1%。

二、原因:政策、需求与技术三重挤压

政策端,国家能源局2025年光伏装机目标虽达273GW,但新版《分布式光伏管理办法》引发“430抢装潮”,导致5月单月新增装机93GW,占上半年总量47%,需求被提前透支;财政部新能源补贴退坡30%进一步抑制终端投资。

技术端,N型电池(TOPCon、HJT)渗透率从2023年29%飙升至2025年89%,推动单瓦硅耗下降15%,但技术升级需3-6个月产能调整期,传统PERC产能陷入过剩,通威股份等企业被迫计提减值,上半年预亏49亿-52亿元。

全球化方面,美国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加征关税,迫使中国企业转向沙特、印尼设厂,但海外产能成本优势仅15%,难以抵消国内价格战影响,大全能源一季度多晶硅单位成本达53080元/吨,较海外竞争对手高20%。

三、自救:减产、技术升级与政策博弈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牵头签订《硅产业自律公约》,约定多晶硅企业减产至月度产能60%以下,硅片企业动态调整排产,通威股份、大全能源等头部企业已关闭部分老旧产线,预计全年产量较计划减少20万吨。

技术突围方面,TOPCon电池非硅成本降至0.15元/瓦,较PERC低10%;东方希望集团开发出电子级多晶硅用于半导体领域,溢价能力提升30%;协鑫科技通过欧盟碳关税(CBAM)认证,出口欧洲组件价格提升5%。

政策层面,工信部7月座谈会明确“依法治理低价竞争”,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低于成本销售将面临重罚;国家发改委将光伏项目绿电消费比例纳入强制考核,倒逼多晶硅企业配套分布式电站,形成“自产自销”模式。

四、后市展望

短期(2025Q3-Q4):多晶硅期货价格6月底虽反弹15%,但库存去化需时间,预计年底前维持4万-4.5万元/吨,政策执行力度将决定行业亏损持续时间。

中期(2026-2027):需关注钙钛矿电池实验室效率突破31%的量产进展,若2026年实现商业化,可能挤压多晶硅需求;沙特NEOM新城30GW光伏项目投产或改变全球硅料贸易格局。

长期(2028+):全球光伏装机年均增速需达15%才能消化新增产能,宁德时代电池回收技术实现锂回收率95%,若扩展至硅基材料,可能重塑成本曲线。当前,硅产业链正通过减产、技术升级与政策博弈,在深度调整中探寻再平衡路径。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