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与半导体双轮驱动的2025年,铟这一稀有金属正成为市场“宠儿”。供需矛盾、政策加持与技术迭代三重因素共振,推动铟价维持高位运行,产业地位持续攀升。
一】、需求爆发:数字时代的“工业维生素”
铟的应用场景正伴随科技革命快速拓展:
•半导体核心材料:磷化铟(InP)成为5G基站、激光雷达、光纤通信的关键载体,需求增速达8%/年。
•显示技术支柱:全球70%铟用于ITO靶材,折叠屏、车载屏等新兴市场年增超15%。
•光伏升级推手:CIGS薄膜电池铟用量虽低,但弱光发电特性使其成为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首选,带动需求增长。
•前沿技术储备:铟基催化剂在绿氢制备中效率超铂30%,含铟涂层使锂电池寿命提升20%,未来需求潜力巨大。
二】、供应瓶颈:资源集中的“脆弱平衡”
全球铟资源高度依赖中国(占原生铟50%以上),且90%为锌冶炼副产品,原生增产空间有限。关键矛盾点:
•环保约束:粗铟产能受铅锌矿环保限产拖累,精铟利润微薄(不足100元/kg)抑制扩产意愿。
•出口管制:中国2月实施的铟出口限制已推高国际报价5%,鹿特丹交货价达425美元/kg。
•再生瓶颈:废料回收率仅30%,难以对冲原生供应波动。
三】、价格走势:高位震荡中的“结构性机会”
•短期波动:4月长江铟价回调至2840元/kg,但较2024年同期仍涨24%,显示市场韧性。
•长期支撑:供需缺口预计持续至2027年,铟价中枢或上移至3500元/kg。
•投机影响:电子盘合约价格从3月高位回落10%,反映市场情绪趋理性,但低库存(LME库存创6年新低)仍构成支撑。
四】、风险与变量:替代技术与政策博弈
•替代威胁:碳纳米管、石墨烯在触摸屏领域取得突破,但导电性差距使铟仍占85%市场份额。
•政策变量:若中国进一步收紧出口,可能推高国际铟价20%;而再生技术突破(如生物冶金)或增加5%供应量。
•地缘风险:秘鲁、澳大利亚等产地政治风险可能引发短期供应中断。
五】、投资策略:聚焦“刚需+技术”双主线
•资源端:关注中国原生铟龙头(如株冶集团)及再生技术突破企业。
•应用端:布局磷化铟衬底(5G/AI)、CIGS电池(光伏建筑)相关产业链。
•对冲工具:通过铟ETF或相关金属期货对冲通胀与供应风险。
铟市场的“受宠”本质是科技升级与资源稀缺的矛盾体现。在半导体自主可控与新能源革命的双重驱动下,这一“隐形冠军”有望继续上演供需紧平衡下的价值重估。
以上仅供参阅,长江有色金属网https://www.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