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异动:供需博弈下的短期回调
据长江有色金属网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4月7日长江综合铟均价为2840元/千克,较前一交易日下跌30元,跌幅1.05%,这是自3月中旬以来铟价首次出现显著回调。尽管当前价格仍处于近两年高位(较2024年同期上涨约24%),但此次下跌反映出市场对前期政策的消化和短期供需关系的微妙变化。
二、政策驱动与市场情绪的“温差”
2月4日我国对铟等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后,铟价曾经历一轮暴涨,粗铟、精铟价格最高涨幅达7.5%。然而,当前市场出现“政策疲劳”迹象:
出口管制边际效应减弱:政策落地两个月后,海外买家已通过库存调节逐步适应新规,加之部分企业提前完成出口配额申请,市场对供应收缩的预期有所降温。
产业链传导滞后:虽然原料端粗铟供应仍偏紧(3月库存同比下降约15%),但液晶面板和光伏电池厂商因高价压力放缓采购节奏,导致精炼环节出现短期库存积压。
三、产业链矛盾点深度剖析
供应端博弈加剧
国内冶炼厂普遍维持低库存策略,部分企业因粗铟采购成本高企(约2750元/千克)暂停报价,形成“惜售”与“刚需”的拉锯局面。
海外市场方面,欧洲买家转向日本、韩国等替代渠道,但全球70%的铟产能仍集中于中国,中长期供应主导权未发生根本改变。
需求端结构性分化
光伏领域:HJT电池渗透率提升带动铟需求(单GW耗量约3.5吨),但二季度装机淡季导致短期增量有限。
显示面板:OLED屏幕对铟锡氧化物(ITO)需求稳定,但厂商正在测试氧化锌等替代材料,潜在技术变革引发市场担忧。
四、后市展望:三大核心变量决定方向
政策执行力度:商务部对出口许可证审批速度及配额分配细则将直接影响海外供应缺口规模。
库存周期切换:当前社会库存处于近三年低位(约120吨),若二季度光伏装机提速,可能触发补库行情。
技术替代进程:纳米氧化铟锡在透明导电膜领域的应用拓展,与钙钛矿电池、量子点显示等新兴技术的协同发展,将重塑长期需求结构。
【文中数据来源网络,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投资依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