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讯,从中国石油集团获悉,截至2025年10月28日,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年产量首次突破150万吨大关,较2024年同期增长38%,创下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陆相页岩油开发正式告别“技术试验田”阶段,迈向规模化、稳定产出的“工业化生产”新纪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油气行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突破:从“不可能”到“新标杆”】
作为全球首个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吉木萨尔项目自2020年启动以来,攻克了陆相页岩油“低渗透、非均质、易水敏”三大世界级难题。通过自主研发的“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组合,单井产量从最初的日均3吨提升至18吨,采收率突破20%,较传统技术提升3倍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创新采用“油公司+专业服务商”协同模式,集成智能钻井、数字化压裂、无人值守平台等前沿技术,实现开发成本较初期下降4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意义:重构中国油气版图】
150万吨年产量意味着什么?按当前消费水平计算,可满足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1个月的成品油需求,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28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00万吨。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吉木萨尔模式为中国陆相页岩油开发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预测,全国陆相页岩油资源量超200亿吨,若按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开发,2030年有望形成5000万吨级年产能,相当于再造一个“大庆油田”,彻底改写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格局。
【全球视野: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在北美页岩革命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吉木萨尔示范区的突破更具战略意义。不同于海相页岩油,陆相页岩油形成于陆地沉积环境,全球分布广泛但开发难度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指出:“吉木萨尔的成功,证明陆相页岩油完全可以实现商业开发,这是对传统石油地质理论的重大突破。”目前,该项目已吸引壳牌、道达尔等国际巨头的技术合作,其“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标准被纳入国际油气开发者大会推荐方案,标志着中国从页岩油技术“跟跑者”转变为“领跑者”。
【未来展望: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
在“双碳”目标下,吉木萨尔示范区正探索“开发+减排”双赢路径。通过部署光伏微电网、实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US)、推广电动钻井设备,项目单位碳排放较传统油田降低25%。更值得期待的是,项目同步推进数字化智能油田建设,应用5G+北斗定位、AI油藏预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人工成本下降50%,为全球油气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结语】
从“技术突破”到“规模量产”,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的150万吨年产量,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中国油气行业从“资源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的生动注脚。当“黑金”从地下岩层源源涌出,它不仅承载着能源安全的重任,更孕育着绿色转型的希望。在这场能源革命中,中国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书写着属于陆相页岩油的“中国传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对市场进行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