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0日这一天,美国特朗普政府公布的铜关税政策以"精准打击"与"定向保护"并行的结构性设计,引发全球铜业剧烈震荡,犹如一颗深海炸弹,炸响整个金属市场,全球铜价高位重挫,伦铜直接回吐近期的累积涨幅,降至两个月低点,美铜滑水至22%跌幅,沪期铜则相对稳健,考验7.8万的支撑稳固性。
根据白宫发布的细则,该政策对半成品铜制品征收50%高关税,却豁免铜精矿等原材料进口;同时依据《国防生产法》要求2025年起国产高品质废铜25%留作内销,并计划从2027年对铜原料实施类似比例限制。这种"原料开放、成品设限"的差异化策略,旨在通过保障低成本原料供应推动美国精炼产能扩张,但实际效果却呈现"保护上游、挤压下游"的矛盾局面。
政策设计:保护冶炼产能的"双轨制"
美国商务部明确,关税仅针对进口商品的铜含量部分,非铜组件按原有互惠关税税率征收,且3月26日汽车进口关税已涵盖的铜产品可豁免新税。这一设计直接导致下游加工企业成本激增——以铜材为主要原料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制造商需为半成品支付更高关税,而冶炼厂却能以更低成本获取原料。白宫事实清单直言,政策目标是通过"原料优先供给国内精炼环节",实现"2027年美国精炼铜自给率提升30%"。
市场反应:产业链自然分工遭扭曲
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总裁马克西莫·帕切科率先表态支持,称"阴极铜豁免对智利和公司都是利好消息";美国铜发展协会(CDA)也认为政策框架"与其建议高度吻合"。但加拿大矿业协会尖锐指出,该政策将使出口高附加值铜制品至美的企业遭受重创,"加拿大铜管、铜线出口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超40%"。StoneX分析则预警,尽管原料持续流入可能使美国铜价向国际价格回归,但前期囤积的库存消化需12-18个月,短期内"精炼环节暴利与加工环节亏损并存"的畸形格局难以改变。
未来风险:2026年政策评估或成关键节点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长被要求在90天内将关税扩展至更多铜衍生产品,且2026年将启动政策全面评估。市场普遍担忧,若美国精炼产能扩张不及预期,2026年后政策可能进一步升级为"全品类铜产品关税",彻底割裂全球铜产业链。欧洲铜业协会已警告,这种"人为制造的产业链割裂"将推高全球新能源转型成本,"每辆电动车铜成本或增加200美元"。
中国产业链:短期受益与长期挑战并存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铜精矿进口国和铜制品出口国,政策影响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方面,中国对美铜精矿出口可能因美国原料需求增加而受益;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铜材、铜制品将面临更高关税壁垒。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需加速布局海外精炼产能,"通过在东南亚、非洲建设精炼基地,规避美国关税壁垒的同时保障资源安全"。
随着2026年政策评估节点临近,全球铜业正站在十字路口。这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关税博弈,究竟是推动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良药",还是扭曲全球资源配置的"毒丸",答案或将重塑未来十年大宗商品贸易格局。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