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有色金属网 > 资讯首页 > 评论分析 > 稀土困局下的中欧博弈:危机能否转化为合作契机?​​

稀土困局下的中欧博弈:危机能否转化为合作契机?​​

   来源:

看第一时间报价>短信订阅,查价格数据和走势>数据通,建商铺做产品买卖>有色通

当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用“非常、非常严重”形容欧洲企业稀土短缺困境时,这场始于资源争夺的博弈已悄然演变为中欧关系的试金石。中国自2025年4月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不仅让欧洲汽车生产线被迫按下暂停键,更将双方在绿色转型、技术主权等深层矛盾推向台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稀土既是欧洲绿色革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可能成为中欧重建互信的“战略跳板”。

当欧盟驻华大使托莱多用“非常、非常严重”形容欧洲企业稀土短缺困境时,这场始于资源争夺的博弈已悄然演变为中欧关系的试金石。中国自2025年4月实施的稀土出口管制政策,不仅让欧洲汽车生产线被迫按下暂停键,更将双方在绿色转型、技术主权等深层矛盾推向台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稀土既是欧洲绿色革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也可能成为中欧重建互信的“战略跳板”。

中国对稀土出口的收紧绝非偶然。作为全球90%精炼稀土的供应者,中国长期承担着资源枯竭与环境治理的双重代价——稀土开采导致的水土污染治理成本占行业产值的23%,而欧盟仅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光伏、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行为,早已让市场规则形同虚设。此次管制精准指向钐、镝、等7类中重稀土,这些材料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核心成分,更是F-35战机引擎涂层的关键原料。欧盟的愤怒源于其供应链的脆弱性:德国车企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2-3个月,而本土分离技术仍依赖中国专利授权。

但中欧的角力远超资源争夺范畴。当冯德莱恩在G7峰会高举磁铁道具渲染“中国威胁”时,中国商务部同步更新了《稀土管理条例》,要求企业上报稀土从业人员详细信息,实质是建立技术外流防火墙。这种“管制即反制”的逻辑,折射出双方在科技竞争中的深层博弈——欧盟试图通过稀土断供延缓中国高端制造升级,而中国则以供应链控制权反制技术封锁。值得玩味的是,欧盟在施压中国的同时,仍试图维持每年120亿欧元的对华光伏组件进口规模,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矛盾,暴露了其战略自主性的缺失。

历史经验表明,资源博弈往往催生合作新模式。2010年中日稀土争端后,双方建立了“出口配额+技术合作”的平衡机制;如今的中欧困局,或可复制这一路径。厦门钨业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共建的磁体回收项目已证明:通过合资建厂、技术共享,既能保障欧盟供应链安全,又能消化中国过剩产能。更关键的是,稀土加工的碳排放70%集中在分离环节,若欧盟将冶炼环节转移至中国,其碳足迹数据将难以达标欧盟碳关税要求——这种“绿色壁垒”与“资源依赖”的悖论,迫使双方必须寻找利益公约数。

稀土问题的解药,或许藏在7月9日的中欧领导人会晤议程中。中国商务部近期批准了12家欧盟企业的稀土进口许可,释放出“有条件合作”的信号。这些企业需承诺稀土不用于军事用途,并开放供应链数据追溯系统。对欧盟而言,接受这些条件意味着承认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权;对中国来说,则是构建“稀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毕竟,当德国汽车业每停产1天损失2.3亿欧元时,任何零和博弈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站在建交5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欧需要重新校准关系坐标系。稀土不应成为割裂彼此的利刃,而应化作连接绿色未来的桥梁——这需要欧洲放下“教师爷”姿态,正视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贡献;更需要中国以开放促改革,在保障战略资源安全的同时,为全球供应链注入稳定基因。毕竟,一个分裂的中欧无法应对气候变化、数字转型等共同挑战,而稀土困局的破局之道,或许就藏在“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之中。

本文内容仅供参阅,请仔细甄别!长江有色金属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

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