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加热正极材料,激活电池“第二春”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团队今日宣布,通过加热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成功修复老化电池结构,使电池电压恢复至接近初始水平,循环寿命延长近千次。这一成果于4月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为下一代高比能锂电池的实用化铺平道路。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因放电比容量高达300mAh/g(较磷酸铁锂提升30%以上),被视为突破500Wh/kg能量密度天花板的关键材料。然而,其商业化应用长期受困于“电压衰减”难题——反复充放电后,材料内部氧离子位置紊乱,导致能量以晶格畸变形式“锁死”,电池显示电量不足却无法释放。
技术原理:负热膨胀特性解锁结构修复
研究团队发现,富锂锰基材料具有独特的“负热膨胀”特性:受热时原子排列反而收紧,体积缩小。通过精准控温(约150℃),材料从无序态重置为有序态,释放“虚电”并恢复电压。
三大创新点:
热-电协同修复:利用电化学循环与热膨胀的耦合效应,将材料氧活性中心重新激活,修复晶格缺陷;
零热膨胀材料设计:通过调节氧活性,开发出温度变化下体积几乎不变的新型正极,解决热胀冷缩导致的电池膨胀问题;
智能修复策略:提出“30%电量循环修复法”,无需完全充放电即可恢复性能,大幅降低维护成本。
产业化前景:3年迈向市场,重塑新能源格局
团队已开发出原型电池,在1C倍率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超90%,较传统富锂锰基电池提升5倍。预计2026年完成中试,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初期将优先用于电动航空器和高端电动汽车。
技术优势对比:
指标 |
传统锂电池 |
修复后富锂锰基电池 |
能量密度 |
250Wh/kg |
350Wh/kg (+40%) |
循环寿命 |
500次 |
1500次 (+200%) |
低温性能 |
-20℃衰减30% |
-30℃衰减15% |
成本 |
$120/kWh |
$95/kWh (-21%) |
专家解读: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跨越
“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材料老化问题,更开创了‘材料-电化学-热力学’多学科交叉的新范式。”论文通讯作者刘兆平研究员表示,通过AI模拟与高通量实验结合,团队已筛选出20余种适配材料体系,未来可扩展至钠离子电池等领域。
《自然》审稿人评价称:“这是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热缩效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为功能材料设计提供了普适性方法。”
产业影响:万亿级市场迎变局
电动汽车:续航突破800公里,充电焦虑缓解;
储能系统:循环寿命提升降低度电成本,助力电网调峰;
航空航天:轻量化高能电池满足电动飞机需求;
材料供应链:锰资源需求激增,或重塑全球锂电材料格局。
挑战与展望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仍需攻克三大难关:
1、规模化制备:如何实现负热膨胀材料的稳定量产;
2、热管理优化:避免高温修复对电池其他组件造成损伤;
3、标准制定:建立适配新型电池的检测与安全标准。
中科院团队透露,正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合作开发工程化方案,计划2026年在电动重卡领域率先试装。
结语
从“挖矿”到“挖数据”,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中国科研团队再次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产业变革。当锂电池告别“寿命焦虑”,人类离碳中和目标又近了一步。
(本文数据及技术细节引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实验报告及《自然》论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