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韩国LG集团旗下IT服务公司LG CNS宣布与美国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开发。这一动作标志着LG集团在美国新能源基建领域的战略纵深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与其近年来在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密集布局形成协同效应。
根据协议,LG CNS将整合集团内部资源,重点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涵盖充电桩网络实时监控、能源动态调配、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等功能模块。在电动汽车充电领域,LG电子此前已在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工厂实现充电器规模化生产,其175kW快速充电器于2025年上半年投产,350kW超快充产品线也将在年内启动。此次LG CNS的介入,或将推动充电桩与智慧电网、交通管理系统的深度耦合,例如通过AI算法优化充电桩利用率,减少电网峰谷负荷压力。
技术合规性成为此次布局的关键支撑。2025年1月,美国环保署(EPA)发布《能源之星V2.0》草稿,将直流充电桩认证范围从350kW扩展至850kW,并要求设备支持ISO 15118即插即充协议。这与LG电子此前公布的充电器技术路径高度契合——其175kW和350kW充电器均搭载CCS1/NACS双接口,且通过UL 2594和能源之星认证。分析认为,新规背景下,LG充电桩的本土化生产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根据美国《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标准》,获得联邦补贴的充电桩需满足55%以上零部件本土化率,而LG得州工厂的投产恰好符合这一政策导向。
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则体现了LG集团的技术整合野心。LG CNS计划将充电基础设施与智慧路灯、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等模块互联,例如通过部署于公共场所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动态调节充电桩功率以平衡区域用电需求。这一方向与LG电子2025年CES展发布的“情感智能”战略形成呼应——通过AI代理协同家居、出行、商业空间设备,构建跨场景的智能化服务生态。此前,LG已与微软达成战略合作,将Azure AI技术嵌入其智能家居中心,未来或将该模式延伸至城市级物联网平台。
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计划到2030年建设50万个充电站,而当前公共快充桩数量仅约3.5万个。LG电子充电器业务负责人曾表示,目标占据美国快充市场10%以上份额,若以当前规划产能估算,其得州工厂年产量仅能满足约2%的新增需求,扩产压力显著。此外,智慧城市项目涉及政府数据安全审查,LG CNS需应对《国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中严格的网络安全要求,包括支付数据加密、设备防篡改设计等。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LG集团的“基建—硬件—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正在成型:上游依托LG能源解决方案的电池制造能力,中游布局充电设备生产,下游通过LG CNS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这种垂直整合策略,既响应了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供应链的扶持政策,也为应对特斯拉、ChargePoint等竞争对手提供了差异化竞争抓手。随着2025年联邦充电桩补贴资金的加速投放,LG或将成为重塑北美新能源基建格局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