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领先的固态镁基储氢材料产业化企业镁源动力宣布完成数千万元股权融资,本轮融资由中财融商、合肥创新投共同领投。
随着融资落地,镁源动力将启动 "双基地" 战略布局:在安徽建设万吨级镁基储氢材料及装备量产线,同步推进浙江百吨级高纯氢化镁产线建设。这一规划不仅将实现镁基储氢材料产能的指数级提升,更通过 "高纯氢化镁 + 镁合金储氢材料" 的双轮驱动模式,构建覆盖工业脱碳、新能源储能、高端消费等领域的全场景解决方案。
"本次融资将重点用于技术迭代与产能释放。" 镁源动力创始人丁文江院士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底前实现万吨级产能交付,为氢能储运领域提供安全、高效的国产化替代方案。"
作为镁合金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丁文江院士团队历经 40 余年技术沉淀,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镁基储氢材料体系:
高纯氢化镁:储氢密度达 7.6wt%,是传统高压气态储氢的 3 倍以上,已在高比能电源系统实现批量应用。其配套的智能放氢装置可实现 - 40℃至 85℃宽温域稳定供氢,满足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极端环境需求。
镁合金储氢材料:采用稀土元素掺杂技术,使材料吸放氢循环寿命突破 2000 次,成本较同类产品降低 40%。与上海交大氢科学中心合作开发的氢医美设备,已进入临床测试阶段,可通过氢气微纳米气泡技术实现皮肤抗衰。
在安全性方面,镁基储氢材料在常温常压下呈固态,避免了高压气态氢的泄漏风险。第三方测试显示,其抗冲击性能是碳纤维储氢瓶的 1.8 倍,防火等级达到 UL94 V-0 级。
镁源动力的战略眼光不仅局限于材料研发,更着眼于构建氢能生态闭环:
上游资源整合:与青海盐湖集团合作开发镁矿提纯技术,将原料纯度提升至 99.99%,成本降低 30%。
中游装备制造:自主研发的连续式氢化反应釜,使材料生产效率提升 5 倍,能耗降低 60%。
下游场景拓展:
工业脱碳:与宝武集团合作建设 10 万吨级氢冶金示范项目,采用镁基储氢材料实现钢铁冶炼过程中 70% 的碳排放削减。
新能源储能:为国家电投 "光储氢" 一体化项目提供储氢解决方案,系统能量密度达 1.2kWh/kg。
消费领域:与海尔联合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冰箱,续航能力突破 15 天,获德国红点设计奖。
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正迎来政策密集期。《"十五五" 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30 年绿氢产量占比需超 30%,储氢技术将成为关键突破口。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5 年储氢材料市场规模将突破 2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58%。
"镁基储氢的技术经济性正在快速提升。" 中财融商投资总监表示,"相较于液氢储运成本(约 15 元 /kg),镁基储氢全生命周期成本已降至 8 元 /kg,且安全性优势显著。"
合肥创新投则从区域产业协同角度看好镁源动力:"安徽正在打造氢能产业集群,镁源动力的万吨级产线将与合肥的电解槽、燃料电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