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风暴:中美关税“核弹”引爆市场恐慌
2025年4月,全球铜市场遭遇“黑天鹅”事件——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对等关税”,中国迅速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这一举措直接撕破全球贸易脆弱平衡,引发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的深度恐慌。
今日(周一)清明节假期归来,沪期铜紧急追随LME大跌行情,09:00开盘大跳水,盘面一度下探,跌势犹如坠入深潭不见底,截止10:15分休盘,盘面跌势稍显回缓,最新休盘价报74940元/吨,跌45250元,跌幅5.37%。
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长江现货1#电解铜均价报75240,较清明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暴跌3900元,升水为200元/吨。
现货市场,成交积极性一般,下游看盘暴跌恐慌情绪暴升,谨慎按需少采,持货商观望少出,市场出接均显胶着,交投活跃度一般。
核心逻辑:
1、需求崩塌预期:关税战升级将导致全球制造业成本飙升,铜作为工业“血液”,需求端首当其冲。
2、流动性挤兑:风险资产全线暴跌,资金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加剧铜价抛售压力。
3、政策博弈不确定性:中美关税谈判悬而未决,市场对长期贸易关系恶化定价,铜价波动率飙升。
二】、产业链裂变:供应端“微光”难敌需求端“寒潮”
供应端:非洲铜矿“逆势扩张”
赞比亚财政部长宣布,2025年铜产量预计增至100万吨,得益于卢班贝、卢安夏等矿山复产。然而,这一增量仅占全球铜供应的2%-3%,难以抵消需求端的塌陷。
库存端:交易所库存“冰火两重天”
上期所库存减少1万吨至22.5万吨,LME库存减少0.2万吨至21.1万吨,显示亚洲和欧洲现货需求仍存韧性。
但COMEX库存增加0.9万吨至9.5万吨,暗示美国市场消费疲软,贸易战冲击已传导至终端。
废铜市场:替代效应“熄火”
国内精废价差缩窄至910元/吨,再生铜制杆企业开工率连续下滑,表明高铜价抑制了废铜回收积极性,进一步削弱供应弹性。
三】、价格暴跌:技术面与基本面“双杀”
价格走势:
清明假期期间,伦铜暴跌11.2%至8690美元/吨,创2023年以来最大单周跌幅。
沪铜主力合约预计开盘跌破70000元/吨,技术面跌破200日均线,形成“断头铡刀”形态。
驱动因素:
1、宏观层面:美股暴跌、美元指数飙升,资金避险情绪高涨,铜价作为风险资产被抛售。
2、基本面:全球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回落,铜消费旺季不旺,现货市场成交冷清。
3、资金面:CFTC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大幅减少,多头平仓压力释放,空头势力增强。
四】、短期博弈:三大“变数”决定铜价生死
宏观信号:
美股是否止跌:若美股企稳,大宗商品情绪或边际修复。
关税谈判进展:中美若达成阶段性协议,铜价有望反弹;若僵局持续,铜价或跌破8000美元/吨。
需求支撑:
国内政策力度:若中国出台大规模基建刺激计划,铜价或获得托底支撑。
新能源需求:光伏、风电装机量是否超预期,将决定铜消费“最后底线”。
技术面:
沪铜69000元/吨、伦铜8000美元/吨为关键支撑位,若跌破将引发技术性抛售。
五】、长期展望:铜市“三重底”能否形成?
1、供应成本支撑:全球铜矿平均成本约6000美元/吨,当前价格已接近成本线,进一步下跌将引发矿山减产。
2 、绿色需求革命: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铜需求或翻倍,长期供需缺口支撑铜价中枢上移。
3、地缘政治溢价:若中美贸易战升级为“新冷战”,铜价将长期包含“地缘风险溢价”。
六】、投资策略:短空长多,静待“黄金坑”
1、短期(1-3个月):以逢高做空为主,目标位沪铜69000-75000元/吨,伦铜8000-9300美元/吨。
2、中期(6-12个月):关注关税谈判进展,若出现缓和信号,可逐步布局多单。
3、长期(3-5年):新能源革命驱动铜需求爆发,逢低买入并持有,目标位沪铜83300元/吨,伦铜12000美元/吨。
结语:
全球贸易战的“核爆”冲击下,铜价已跌入“风暴眼”。短期来看,需求崩塌与流动性挤兑将主导市场,铜价仍有下探风险;但长期而言,绿色转型与供应刚性仍为铜价提供“铁底”。投资者需警惕“黑天鹅”与“灰犀牛”交织的风险,在波动中寻找“黄金坑”的机遇。
风险提示:全球经济衰退、美联储超预期加息、地缘冲突升级。
本观点仅供参考,不做操盘指引(长江有色金属网www.ccmn.cn)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删稿邮箱:info@ccmn.cn